到1922年,胡祖儀的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議獲得通過,名為興文小學的胡氏族學就此開辦起來。這個學校不僅在科目設置和教學方法上不同于私塾,而且還招收女童入學,這在當地是破天荒的。胡祖儀擔任了校負責人兼教師,胡耀清和胡耀邦也轉回到這個學校來,胡耀清還當上了班長。
胡祖儀很器重胡耀邦,在學業(yè)上和品德上都嚴格要求,常常用高年級的作業(yè)讓他試做,給他輔導,課余則常常給他講些楊家將、岳飛、戚繼光、譚嗣同等愛國英雄的故事。這使得童年時代的胡耀邦就受到勤奮好學等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和精忠報國精神的熏陶。
1926年,十一歲的胡耀邦在興文小學讀完初小,到文家市里仁學堂讀高小。
文家市在瀏陽縣東鄉(xiāng),羅霄山脈西麓,緊鄰江西,是一個很著名的集鎮(zhèn)。里仁學堂就在文家市街上的文廟里。這座文廟興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后來在這里創(chuàng)辦了文華書院,辛亥革命后改為立人(里仁)學校。學校按新式教育的要求,開設了國文、算術、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等課程,在國民革命高潮興起之后,又增設了“三民主義”。校長陳世喬是既有豐富學識、又有革命思想的青年,此時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教師里面的甘思藻、吳千晉、尤清風等也都是共產黨員。這是一所充盈著進步色彩的學校。
胡耀邦去鎮(zhèn)上讀書,這在家里也算一件大事。雖然學費仍由泮宮樂育會供給,但報名費一塊銀元還要自己交,東借西借總算借到了。母親也比以前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天不亮,她就得給胡耀邦準備紅薯絲飯,一半作早餐,一半帶去上學。父親一早就要到文家市去挑煤,胡耀邦就隨他一起上路。這一段路坡崗起伏,來回四十里。少年胡耀邦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往返于這崎嶇的路上。這一時期的天天長途步行,確實鍛煉了他的腳力,使他一直到晚年還保持健步疾走的習慣。放學時碰上壞天氣回不了家,有時他就到離文家市較近的外祖父家或姨母家住一宿。
里仁學堂的諸多課程,為胡耀邦打開了新的天地。他覺得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鮮誘人,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將各個科目都學得很認真。他勤奮、專心、肯思考,入學不久,在班級里就贏得了好學生的名聲,也很快就引起了教師們的注意。此時比他大兩歲的表兄楊世?。ê髞砀拿麠钣拢┮苍诶锶蕦W堂讀書。楊世俊的母親劉世珍同胡耀邦的母親劉明倫是堂姊妹,是他的姨母。楊世俊性格外向,驍勇好動,一身虎氣,而胡耀邦則顯得有些斯文。表兄弟兩人雖然性格不同,但很合得來。幾十年后,已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的楊勇回憶這段學校生活時說:耀邦是好學生,我是淘氣包兒,念書他幫我的忙,打架我?guī)退拿?。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共產黨員陳世喬、甘思藻等經常給學生宣講打倒列強、爭取國家獨立,農民要組織起來鬧翻身,要進行國民運動等等道理。楊世俊對這些道理總是接受得很快,而且能夠發(fā)揮,所以甘思藻秘密發(fā)展楊世俊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后來又成立了共青團支部。甘思藻對年紀尚小的胡耀邦也著意培養(yǎng),介紹他讀《中國青年》上的一些文章,對他講什么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農民如何受剝削等等。這些,在少年胡耀邦的心靈里,播撒了階級意識的種子,喚醒了他對革命的朦朧追求。不久,他擔任了里仁學堂的少年先鋒隊隊長兼宣傳組組長。他既熱情又主動地參加教唱革命歌曲、宣傳破除迷信等等工作,有時也走到校外,在墻上涂寫大字標語:“打倒軍閥”“打倒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