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龍方蟄,中原鹿正肥!”
還記得少年時吟誦的那首詩嗎?如今,這只中原巨鹿,已經(jīng)被自己牢牢地咬在口中,再難掙脫!
清朝權貴眼見局勢扭轉,個個彈冠相慶,而后又開始對無限膨脹的袁世凱嚴加防范。而另一邊,革命軍不斷派人來與袁世凱進行談判,以民國未來的顯赫職位換取清帝主動退位。
對于將死的腐朽清朝,袁世凱自然再無留戀;但對于新興的革命黨,袁世凱同樣心存戒心。但精明的他已經(jīng)看清了中國未來的方向,清朝大勢已去,民國已經(jīng)不可阻擋。但他偏要拿大清的新軍逆勢攔截時代的步伐,因為他要讓世人看到,唯有他才具備無上的能力,能夠忤逆時代的巨潮,能夠左右中國的局勢,只有他有資格登上這個國家的頂峰!
于是,袁世凱在令北洋軍揮師南下的同時,下令放手南京,讓革命軍攻下。這一招,是給清政府看的。同時,他又令馮國璋攻下武漢三鎮(zhèn)中的兩大重鎮(zhèn)——漢陽、漢口,再把大炮瞄準武昌。這一招是給革命軍看的。
革命軍攻下南京,是讓清政府看到局勢危急,加快清帝退位的步伐;北洋軍打下武漢,是讓革命軍看到袁世凱的強大,逼迫孫中山妥協(xié)讓位。
這一邊,清廷的隆裕太后正急著變賣宮中的珠寶器物,悉數(shù)換作清軍的軍餉以作垂死掙扎。那一邊,自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以來,政府官員的工資已經(jīng)發(fā)不出來,財政捉襟見肘。只有袁世凱橫亙在中間,手握重兵,兵精糧足,縱橫捭闔,無人能敵。
如此看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人,甚至包括外國人,都堅信一點:當今天下唯一能收拾殘局、統(tǒng)治中國的人,非袁世凱莫屬!
最終,袁世凱與革命黨達成妥協(xié),只要袁世凱逼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就由袁世凱來當!
1912年2月12日,在昏暗的深宮內帷之中,年僅六歲的宣統(tǒng)帝溥儀惶恐地看到,自己的母后隆裕太后正傷心不止,下面還跪著一個胖老頭子,陪著母后一起痛哭流涕。
這一天,是溥儀作為大清朝皇帝的最后一天,也是延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在中國存在的最后一天。年幼的溥儀沒想到,把他拉下皇位的,正是那個痛哭流涕的胖老頭子,同時,他也是那個滿腹野心、即將代替自己掌控中國的人——袁世凱!
1913年3月10日,北京故宮豎起了五色旗,五族共和宣告成立。袁世凱在自己的勢力龍盤虎踞的北京(而不是革命黨之前所堅持的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