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查氏先人查瑜為避兵禍,攜妻帶子,從婺源沿著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順流而下,先在嘉興落腳,不久發(fā)現海寧龍山(即袁花)一帶土地肥沃,依山面海,民風淳樸和婺源相似,而且海寧與查家祖籍休寧的舊名相似,遂決定在龍山之東定居下來,時在1357 年(元至正十七年)。從此,他恪守祖訓,以儒為業(yè),耕讀傳家。到查良鏞出生時,查家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五百多年。
明清兩代,海寧查氏科甲鼎盛,成為江南有數的“文宦之家”。民國《海寧州志稿》載,明代查氏中進士6 人,中舉人17 人,查繼佐是1633 年(明崇禎六年)杭州鄉(xiāng)試的亞魁(第二名),負有盛名的畫家、學者。到了清代,查氏科甲更盛,有進士14 人、舉人59 人,僅康熙年間就有10 個進士。查慎行本名嗣璉,和二弟嗣瑮、三弟嗣庭都是翰林;此外,堂兄嗣韓、侄兒查昇也是翰林;大兒子克建、堂弟嗣珣都是進士,當時有“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之說。查昇以人品、書法深得康熙器重,入值南書房三十八年??滴跤H書“嘉瑞堂”匾額賜予袁花的查氏宗祠,還有“澹遠堂”“敬業(yè)堂”匾額分別賜予查昇、查慎行。海寧查家被譽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查家三兄弟的藏書聞名遐邇,查慎行藏書處在袁花鎮(zhèn)西南三里,名“得樹樓”,藏書兩三萬卷。查嗣瑮藏書處在袁花鎮(zhèn)橫漲橋邊,名“查浦書屋”,有書五千卷。查嗣庭的藏書室在袁花西南,名為“雙遂堂”。
1662 年(清康熙元年)發(fā)生一起文字獄——湖州莊家《明史》案,查繼佐受牽連,入獄五個多月?!敖骺茍鲈囶}案”是查家第二次遭遇文字獄。1726 年(清雍正四年),查嗣庭以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鄉(xiāng)試正主考。后世野史、筆記小說盛傳他出的試題是“維民所止”,出自《詩經?商頌?玄鳥》,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fā),指控“維止”兩字即是“雍正”兩字去了頭,意在影射。雍正初登大位,砍了不少人的頭,不免心虛,將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另有一種說法是,查嗣庭寫了一部《維止錄》,被一個太監(jiān)舉報。
其實,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試題,首題是《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蓖⒅寂e出《書經?舜典》“敷奏以言”四字,硬說堯舜之世尚以言陳奏,怎么能說“不以言舉人”,當時正行保舉,這試題就是對此不滿、暗中譏訕。第二題是《孟子》:“君猶腹心,臣猶股肱?!蓖⒅贾缚?,為什么稱“腹心”,不稱元首,分明不知有君上之尊。第三題是《孟子》:“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這題出得較為偏僻,挑不出什么毛病,廷旨說“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問”。還有《易經》次題:“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詩經》次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雍正點出這二題中“正”與“止”大有文章,查嗣庭先用“正”,后用“止”,顯然是誹謗“雍正”年號。后世傳查嗣庭以“維民所止”惹禍大概由此推衍而來。
查嗣庭全家被捕,全部書籍送到刑部,他大受拷掠,死在獄中,雍正還下令戮尸,兒子也死在獄中,家屬流放。查慎行和查嗣瑮因受胞弟文字獄之累,1726 年(清雍正四年)嚴冬,全家百口老少奉旨自故鄉(xiāng)赴京投獄。1727 年(清雍正五年)春,查嗣瑮全家被流放到陜西藍田,本人客死他鄉(xiāng)。當時不少名士受到牽連,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考試。
查慎行投獄途中寫詩給一位同科進士的難友,留下了“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兩同年”的詩句。獄中半年,僥幸活著回到故鄉(xiāng),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敬業(yè)堂詩集》有詩4427 首,《續(xù)集》六卷收入731 首?!堵苟τ洝酚形迨氐幕啬慷汲鲎浴毒礃I(yè)堂詩集》。
“江西科場試題案”是雍正初年最大的一起文字獄。查嗣庭獲罪,只是雍正登基以后鏟除異己的舉措。海寧查家經此一劫,元氣大傷,由盛轉衰,直到1754 年(清乾隆十九年)才有人中進士。廢科舉以后,查家還出過學者查猛濟、實業(yè)家查濟民、教育家查良釗、法學家查良鑒等,查良鏞為故鄉(xiāng)與家世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