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南師還回憶起了他在靈巖寺中聽川劇的往事。那是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秋天,南先生和恩師袁煥仙在山上參禪。袁煥仙不僅是一代佛門宗匠,而且熱愛文學和戲劇,雖然參與軍政多年,然而才情不凡,他以《水滸傳》中“魯智深醉打山門”的故事為原型,寫了個川劇劇本《醉后之光》,豪氣干云,文采斐然。
南師說,當時灌縣有個老先生名叫師竹君,是當?shù)仃人?,民國四年(公?915年),曾和申介屏、官玉章、賈克卿、袁煥仙等一起參加反對袁世凱的“護國戰(zhàn)爭”?;毓嗫h后當了縣城里袍哥的舵把子,在南街開設了灌縣最早的一個公堂(川劇堂子)“石公堂”,遠近聞名,甚至名播成都府,師竹君時常在鑼鼓喧天中唱川戲唱得不亦樂乎,也常去靈巖山與袁煥仙、南懷瑾相會。
某日,袁煥仙在靈巖寺中擺設素筵,師竹君在川劇的鑼鼓聲中,把酒臨風,慷慨悲歌,擊節(jié)演唱《醉后之光》:“開大步,邁出了天王寶殿,三門外,鋪遍了錦繡江山。碧澄澄,江天高,晴空如練,風灑灑,過橋西,夾道楩楠。近溪頭,水清淺,游魚出現(xiàn),池塘內(nèi),浮睡鴨,交頸而眠。望廣陌田疇片片,聳高林,紅葉翩翩,木落驚秋鷹眼亂,猿猴戲樹打秋千。行上了山埡越巖畔,衰草如茵,石若盤,就盤石放下了身心一片……”師竹君雖已73歲,然而其唱腔瀟灑清逸,音繞屋梁,抑揚開合,各盡其韻。據(jù)南師回憶,當時他和楊光岱、釋通寬等聽得“如醉如癡,如萬壑鳴風,如銀河瀉影,如游鈞天,如一切,總如而總不如”。
憶及七十年前的舊事,南師忍不住擊桌而唱:
佛座拈花余貝葉,樽前含笑看人頭(哇)。琴劍埋光易,英雄寂寞難,西風黃葉交亂,等閑吹過了十二欄干……
此刻,雖然沒有鑼鼓伴奏,雖然沒有唱者幫腔,但是南師卻已經(jīng)陶醉在袁老師《醉后之光》的川劇韻律里,他輕閉雙眼,面帶微笑,口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唱道:“琴劍埋光易,英雄寂寞難啊,琴劍埋光易,英雄寂寞難啊。”眾人也沉醉在南師蒼涼慷慨的川劇唱腔里,默不作聲,生怕打斷了他長長的思緒……
“琴劍埋光易,英雄寂寞難!”成了南先生對恩師袁煥仙先生所作川劇《醉后之光》的名句最刻骨銘心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