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帶著時代烙印出生(2)

鄧文迪:女人明白要趁早 作者:張呂清 趙光耀


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話從鄧文迪小時候說起,由于出生在年末,所以在還未滿月時便已經(jīng)兩虛歲了。她在濟南度過了童年,上小學之前隨父母搬家到徐州,山東給她留下的記憶已經(jīng)模糊,就連山東地方話她都不會說。

新中國成立30周年,剛剛畢業(yè)于徐州市少華街小學的鄧文迪,對那一年的國家形勢也沒有多少印象。對于中國來說,197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對于鄧文迪來說,也是命運轉折的一個大前提。

那年,中國農民以自創(chuàng)土地聯(lián)產(chǎn)承包的方式奏響改革序曲;計劃生育開始實施;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已經(jīng)籌備;中美開始建交……中國向世界展示出日漸開放、繁榮復興的新氣象,為日后的鄧文迪打開了一扇看向世界的窗口。

從1979年到1985年,少女鄧文迪就讀于徐州市第一中學,她的父親當時任徐州工程機械廠廠長,母親也是工程師,家中還有兩個姐姐,住在廠宿舍,有三居室,家庭環(huán)境在當時算是優(yōu)越的。

鄧文迪喜歡運動,尤其是排球,還參了校隊。只是她運動員的癮還沒過足,父母就因工作調動,全家搬到廣州。隨后,她順利考入廣州醫(yī)學院。

回顧鄧文迪兒時到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她也夢想過成為科學家,也幻想過童話里的冒險故事,也有和鄰家女孩一樣的快樂與煩惱。

但文迪本人可能也想不出什么特別重大的事件,一切生活和學習,就那樣按部就班地沿著時光的軌跡前行,平坦順滑,安泰如意。

歷史的車輪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走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葉,她已從曾經(jīng)的明朗少女變作了妙齡女郎。

歲月引領著她走向青春的大舞臺,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的青春元素,都包含渴望自由與夢想未來,鄧文迪自然不會例外。在她眼前,是別人的燈紅酒綠,在她心中,依然是自己的山清水秀。

那個時候,互聯(lián)網(wǎng)還未普及,人們對新鮮事物的渴望極強卻苦無途徑,就連報紙上“生活小竅門”的豆腐塊文章都非常受歡迎,很多人還有剪報的習慣。鄧文迪也有過引以為傲的集報冊、貼著港臺明星的歌詞本、寫滿格言警句和夏天秘密的小日記……

如今,鄧文迪重新翻出過往年月的“舊賬”,總是一陣發(fā)笑,一陣感慨,莫名的思鄉(xiāng)情緒就會陡然升起。

當年,個體戶是風云人物,“萬元戶”地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企業(yè)老總;街頭,穿著款式時髦但質量低劣的小青年,與著裝守舊的老古董們形成鮮明對比。許多人,包括鄧文迪都曾認為穿喇叭褲、燙卷發(fā)、戴墨鏡、扛錄音機、吹口哨的叔叔、哥哥都是流氓、壞人……那時的人們認為,凡與外國著邊的信息,都代表時髦。人們迷戀一切外國事物,追逐一切進口商品,一旦擁有會炫耀很久。總而言之,“外國”這個詞,在那個年代的標簽是:先進、文明、時尚,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而在追求“洋氣”的百萬大軍中,能真正把“崇洋”和“媚外”完全分開并獨立看待的人不多,有清醒認識的更少。

或許一開始,鄧文迪對外國的認識,也不像今天那么真切翔實,或許她和她的同齡人都沒有上一輩人的那種老實安分的心。

正因如此,才顯得更加真實。因為那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經(jīng)軌跡,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優(yōu)點和不足,這些帶著鮮明時代感的認知和往事,只有生活在那個時候的人才能深深記住,不是后人通過看文章和電視就能體會的。

對于鄧文迪來說,這些探索未來的渴望精神、追逐自由的飛揚心情,都是成長里的不安躁動,青春中的信仰萌發(fā),時代下的印記刻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