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部之前有個修械所,設備簡陋,只有老虎鉗、錘子和土造的銼刀。修械所有一臺車床,但沒有人能用。程望來到蘇中后設法修復了這臺車床,并用于切削迫擊炮彈殼、自制專用機床以及車制大件。修械所員工有30多人。這些人有的是蘇區(qū)時期的修槍工人,有的是鄉(xiāng)鎮(zhèn)手工業(yè)工匠,多數(shù)是從國民黨頑軍或起義部隊過來的修械工人。他們能加工各種機步槍零件,但遠遠不能滿足一師對日作戰(zhàn)的需要。
粟裕正式組建軍工部后,先令參謀處隊列科為軍工部配備讀過大學和有專業(yè)技能的人才。隊列科受令后給軍工部調(diào)了十多名大專院校的學生和數(shù)名技術工人。粟裕又先后從延安抗大和蘇中大隊調(diào)來幾十名干部和技術人員。
軍工部由羅湘濤任部長兼政委,程望任副部長兼工務科長,顧吉祥任副部長兼總務科長,吳本翔任材料科長。下設修械所、子彈間和榴彈間。
其時一師所屬各旅中,葉飛旅及三分區(qū)、陶勇旅及四分區(qū)有制造手榴彈、槍榴彈和子彈的能力,二旅及各縣正在籌建榴彈廠。粟裕對軍工部的要求是:除制造消耗量大的地雷、子彈外,還要負責研制各旅不能制造的迫擊炮彈,修理技術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的槍支和火炮,制造小迫擊炮。
為解決軍工部原料問題,粟裕把后勤部軍需科長張渭清叫到辦公室,要他成立一個小組秘密進入上海購買部隊緊缺的軍用物資。
張渭清接令后到墾牧公司找到程望,說粟師長派他到上海為軍工部采購物資,讓程望開列貨單。程望開出了采購車床、刨床、鉆床、刃量具、玻璃器皿、溫度表、水銀和其他難買的材料,以及一批機械、鑄冶、化工、火藥、武器等中外文書籍的目錄。
程望雖然給張渭清列出貨單,但對張渭清能不能買得到貨單上的東西并沒有信心。因為這些都是戰(zhàn)略物資,蘇中本地沒有,要從上海買,而日軍封鎖很嚴。在程望看來,這些物資買不到也運不到蘇中。
程望以前在軍部工作,在師部算是新人,他不知道張渭清的能耐。
張渭清是上海人,他利用本地人的優(yōu)勢,硬是從日軍的眼皮底下購買到日軍禁止買賣的戰(zhàn)略物資,又與一些具有正義感、愿為新四軍出力的運輸個體戶和一些不愿與新四軍為敵、希望賺點鈔票的“忠義救國軍”小頭目建立了聯(lián)系,通過這些途徑突破日偽軍的封鎖線,將物資順利運輸回蘇中。
據(jù)統(tǒng)計,張渭清領導的這個小組先后從上海買來130多船軍用物資。其中專供軍工部的有20多臺機床設備,300段兩種口徑的炮管材料,以及大批五金工具與化工原料。除了物資,張渭清還從上海的幾家機械廠和船廠挖來幾批有經(jīng)驗的技術工人——這些技術人員日后成為軍工廠的技術骨干。
在粟裕的領導下,一師很快就建成了擁有50多名干部、200多名工人的相當正規(guī)的兵工廠。到抗戰(zhàn)后期,這個兵工廠已發(fā)展到具備制造迫擊炮、月產(chǎn)1萬發(fā)炮彈的生產(chǎn)能力。
程望學的是船舶制造專業(yè)。因外敵入侵,他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在當時無用武之地,所以暫時改行造武器。他后來研究設計了一種具有曲射、平射兩種功能的迫擊炮,在對日作戰(zhàn)中大顯神威,被日軍誤認為“俄國造的新式武器”。在他的努力下,軍工部最大限度地為一師提供了彈藥和槍械,從裝備上有力地支持了粟裕一師的對日作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