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加西亞·馬爾克斯傳 無法入睡的馬孔多(4)

加西亞·馬爾克斯傳 作者:依蘭·斯塔文斯


總之,《百年孤獨》的寫作用了18個月,1965年開始,1967年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告訴朋友、熟人和記者,一次他與梅賽德斯開著他那輛奧普爾從墨西哥城駛向阿卡普爾科,他的感悟來自這次家庭旅行(他還說過當時開的是大眾。)總之這部小說后面的傳奇故事與柯勒律治的詩歌《忽必烈可汗》如出一轍,從中不難看出靈感的繆斯如何在特定的時間來到藝術家身旁。英國浪漫派詩人柯勒律治宣稱,一次吸食鴉片之后進入幻境,“接到了”有關蒙古和中國皇帝的那首詩歌,時間在1787年秋天,地點是英國艾克斯摩爾的一處農(nóng)舍。他醒來之后趕緊把這些日后著名的詩行寫下:“忽必烈帝臨上都/敕令建造安樂屋;/此地圣河阿爾芙/流經(jīng)石罅幽幽暗/傾入大海光不現(xiàn)?!?/p>

這里要指出,柯勒律治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并未煞費苦心;詩歌來自更大的力量。這一說法與19世紀浪漫運動相呼應,浪漫派就把詩人視為溝通者,他們的靈感來自上天??吕章芍螌懙?,當時有人敲門,是一個“來自波爾洛克的人”。他停筆開門,但當他要繼續(xù)寫作時,被打斷的詩歌卻不見了。他記不起下面的詩句。結果《忽必烈可汗》并未寫完,僅有54行。

將柯勒律治與加西亞·馬爾克斯聯(lián)系起來,這似乎有點牽強。在歷史上他們的語境大不相同。詩人浪漫派的視角與崇高發(fā)生關聯(lián),屬于拉丁美洲文化的另一時期:現(xiàn)代主義運動。這次運動的領袖之一、尼加拉瓜作家魯文·達里奧將詩人描寫成“上帝之塔”。達里奧的傳統(tǒng)在20世紀知識分子那里依然香火不斷。但等到加西亞·馬爾克斯出來之后,現(xiàn)代主義運動釋放的僅僅是點點熒光。此時馬爾克斯出生的國度,殖民主義在上面留下累累傷痕,他對此早已是義憤填膺,渴望變革,要成為普通大眾的代言人,所以說他的靈感來自身邊的罪惡和不公正,并非來自神明。若是為他畫一幅像:他是執(zhí)著的、不信神的、人民中不折不扣的一員,是現(xiàn)狀的敵人。

這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為人,但圍繞寫作《百年孤獨》的傳奇故事,在格調(diào)上又與浪漫派相通,所謂傳奇,是作家自己在一旁推波助瀾,說藝術家是繆斯手里的工具。按照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描述,這一過程不太像創(chuàng)作,更像是聽寫。在他尋找合適的敘述風格時,他的作品里自然有了點石成金的成分。動筆之前,他足不出戶,一連十幾個月,等小說完成之后才與人見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