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由于自己父母離異,斯皮爾伯格也承認“我的很多影片都在重拾美國家庭夢。你知道,我現(xiàn)在的家庭已經(jīng)圓了我的夢。我盡了很大努力去建立一個像原子核一樣密不可分的家庭,但我付出的代價是我明白來自父母分居和離異的家庭是什么滋味”。
這一點我并不是很贊同。當(dāng)然,我承認他對自己的家庭生活心滿意足—這是他經(jīng)常有意無意提到的事情(他依然會在早上開車送孩子去上學(xué),并且常常一有機會就盡早下班去陪伴他們)。但是我認為,艾略特作為離異家庭孩子的境況偶爾仍會在斯皮爾伯格心頭揮之不去。事實上,我認為艾略特身上有斯皮爾伯格的影子—一個孩子努力渡過難關(guān),克服父母離異留下的缺憾,最終從另一頭走了出來,基本上人格健全、身體健康—對于艾略特來說,這段歷程要感謝這個可以被稱為“天意”的古怪至極、聰慧至極的小伙伴,他的出現(xiàn)絕非天意,卻仿佛是上天注定的緣分。
當(dāng)孩子們一路飆車把E.T.送往救他的飛船時,他們撞到了其他幾個不明情況、大驚小怪的自行車騎行者。艾略特解釋道:“他是外星人,我們要帶他去他的飛船。”有個人半信半疑地問道:“他難道不能被光束送上去嗎?”對此艾略特不耐煩地回答:“這就是現(xiàn)實,格雷格。”而它對于一兩個小時的魔幻時光來說,也的確是現(xiàn)實。
“我的工作,”斯皮爾伯格說道,“就是拉近觀眾和影片體驗之間的審美距離,所以他們可以忘我地沉浸其中,直到兩小時后走出影院在陽光打在臉上時才被喚醒。如果我能做到這點,而他們在電影放映的過程中不會去想今晚要做些什么、看完電影之后要把孩子放到哪里,那么我就成功了。我們所有人(導(dǎo)演)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我們能否很好地把觀眾套進我們講述的故事所營造的體驗里。他們會為此感謝我們,而不是說‘唉!我寧愿沒有經(jīng)歷這種體驗’。”
我猜一定也有人對《E.T.外星人》無動于衷。沒有一部電影會差到完全沒有影迷追捧,也沒有一部電影會好到?jīng)]有任何的質(zhì)疑者。但是就這部影片而言,我不是很想認識后者。
《E.T.外星人》大獲成功并贏得一致的好評,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影片那一年并未榮獲奧斯卡的重要獎項。大獎都被理查德·阿滕伯勒執(zhí)導(dǎo)的《甘地》拿走了—這是一部嚴(yán)肅認真、死氣沉沉(現(xiàn)在幾乎沒法看)的史詩影片。
“《E.T.外星人》對我來說是一次了不起的經(jīng)歷,因為拍完它以后我想當(dāng)爸爸了。當(dāng)時我還不是一位父親,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卻成了三個孩子,特別是德魯·巴里摩爾的父親,所以那部電影可以說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
“對我來說,《E.T.外星人》既是我童年的典型故事,又是我童年的尾聲。而且它的成功給了我勇氣,讓我開始處理更加成人化的題材??梢哉f《E.T.外星人》給了我一張讓我再也不怕失敗的通行證。”
-上一頁上圖:最后的告別。艾略特拒絕了E.T.邀請他一起出發(fā)的好意。
-上一頁下圖:《E.T.外星人》那一年并未贏得奧斯卡獎項,所以這個小家伙無法沐浴榮光,只能在浴缸里洗個泡泡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