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你所不知道的林徽因(3)

林徽因作品精選集:你是人間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3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一個顯赫的書香世家,父親林長民曾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jīng)濟科,后出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除去政客的身份,他還是聞名士林的書生逸士,擅詩文,工書法,與梁啟超、胡適、徐志摩等當時的文化圈“大咖”都是好友;堂叔林覺民是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與妻書》的作者。

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熏染,林徽因聰明、浪漫、有靈性,飽讀詩書,才華橫溢。胡適將她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林徽因深知自己的學養(yǎng)與父親的教育息息相關(guān),堅信“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因此,成為母親后,她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

在兒女們眼里,她是一個用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的母親。

“我的媽媽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母親。像所有的媽媽一樣,她愛自己的女兒,但她給我的愛可能比一個普通的媽媽更多、更深……”

“她這位母親,幾乎從未給我們講過小白兔、大灰狼之類的故事,除了給我們買大量的書要我們自己去讀外,就是以她的作品和對文學的理解來代替稚氣的童話,像對成人一樣來陶冶我們幼小的心靈?!?/p>

夜里,小小的起居室,煤油燈下,林徽因給孩子們講解莊子《解牛篇》和《唐雎不辱使命》等經(jīng)典,教他們讀詩,為他們領(lǐng)讀英文作品。

每逢假日,不同領(lǐng)域的學者來到他們的小屋,縱橫天下,品茗坐論。孩子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耳濡目染,收獲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林徽因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學識,更是修養(yǎng)、態(tài)度與風骨。

兒子梁從誡曾回憶道:

“有一次我同母親談起1944年日軍攻占貴州獨山并直逼重慶的危局,我曾問母親,‘如果當時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么辦?’她若有所思地說,‘中國人念書總還有一條后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我急了,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病重的母親深情地握著我的手,仿佛道歉似的小聲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

1953年,歐美同學會上,身患嚴重肺病的她指著吳晗,大聲譴責其破壞文物建筑,身體顫抖,淚如雨下,“你們拆的是那具有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后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

在許多人眼里,林徽因如林妹妹般溫柔孱弱,卻不知她的溫柔是有度的,在國難面前,她柔弱的身體爆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如勇士般堅韌果敢,寧死不屈。

舍身而取義,是她骨子里的剛強,亦是她用實際行動給后代做的榜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