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文壇涌現(xiàn)出來的最杰出的巨匠,其在意識形態(tài)內(nèi)的卓越建樹,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學藝術寶庫,并在政治、宗教等上層建筑領域產(chǎn)生了國際影響。托爾斯泰是一位作家,但他在推動世界文明進程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一般的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均難望項背。俄羅斯另一位獨步時代文壇的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說:“我想成為一座豐碑,用以紀念陷入深重災難的俄羅斯人民?!绷蟹颉ね袪査固o疑就是一座豐碑:不是豎在文明墳場之側的墓碑,而是一座承前啟后的里程碑,折射出來的是人類歷史新紀元的曙光。
托爾斯泰的創(chuàng)作活動分三個階段:早期(成長期:1851—1862)、中期(巔峰期:1863—1880)和晚期(理性批判期:1881—1910),各階段思想認識不同,作品主題迥異。早期作品的特點是:忠實還原俄羅斯宗法制社會形態(tài)下的貴族地主生活,記錄自己的成長足跡,代表作品有《一個地主的早晨》、自傳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反應個人軍旅生涯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托爾斯泰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寫成于創(chuàng)作巔峰期。其時托爾斯泰的生活漸入佳境,雅斯納雅·波良納領地給他的家庭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促使他結束放蕩不羈的精神追求、飄搖無定的生存狀態(tài),開啟了他建設家園、潛心事業(yè)的人生黃金期?!稇?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藝術成就之高,綜觀古今文壇,罕有其匹;其對世界文學影響之巨,超越流派藩籬、突破時代限制,堪稱彪炳天下的不朽經(jīng)典。進入創(chuàng)作晚期的托爾斯泰人生觀、世界觀發(fā)生了顛覆性變化,這一方面與其年事漸高、從生理到心理均已進入衰退期,以及夫妻矛盾導致的蕭墻之隙導致其身心俱疲有關;另一方面也緣于俄國改革乏力積重難返、內(nèi)憂外患日益凸顯的社會現(xiàn)實。這一時期托爾斯泰的文學創(chuàng)作已呈落日晚景之象,除《復活》(1889—1899)外再無大部頭小說作品問世,所發(fā)中短篇小說諸如《克萊采奏鳴曲》、《謝爾蓋神父》、《魔鬼》、《舞會之后》等,均以鞭撻土地資源壟斷造成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抨擊建立在私有制生產(chǎn)關系基礎上的家庭的腐朽性與沒落性為主題。除小說作品外,托爾斯泰晚期還編寫過不少劇本,其中不乏好評如潮的佳作。
論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托爾斯泰無疑是罕見的天才之一。他的天才來源于他強烈的道德自律意識,還有善良敏感的個性。他是譽滿天下的作家、家資充盈的貴族,但他古道熱腸、樂善好施。1891年,一場農(nóng)業(yè)歉收導致國內(nèi)流民塞道盈途、餓殍填壑露野,托爾斯泰挺身而出,不僅開辦粥棚賑濟饑民,還不惜以身犯險,撰寫《論饑荒》一文批評當局刻意隱瞞災情、措置失當引發(fā)次生災難的問題。心懷天下,悲憫蒼生,博大的胸懷鑄就了托爾斯泰的詩魂;而他日常生活中表露無余的細膩和敏感,使他的作品字里行間洋溢著清新雋永的氛圍感。托爾斯泰的筆觸牽動的不是讀者的想象,而是事件參與者的腳步:攬讀書頁,讀者會在不知不覺間融入托爾斯泰精心編織的故事情節(jié),與托爾斯泰塑造的各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體驗一種超越自我的真實。這,就是托爾斯泰作品不朽力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