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報紙(5)

訪美記 作者:胡舒立


“布來德里之風”

有一個人的名字,沒有在上文的大事記中出現(xiàn),而在美國報界,人們幾乎毫無二致地認為,沒有他就沒有《華盛頓郵報》的今天。他就是從1965年開始主管《華盛頓郵報》編務的本杰明·布來德里。

在美國訪問的日子里,每逢我請新結(jié)識的報人或新聞學教授談談《華盛頓郵報》,他們總要提及:“哦,那兒有個著名的總編輯本杰明·布來德里。”

9月在《云士頓—沙龍報》實習時,希爾維亞告訴我,她曾應《華盛頓郵報》之邀去華盛頓面談,在那里住了兩天。后來,她決定不接受該職務。“可畢竟有收獲,在參加《華盛頓郵報》編前會時,我見到了本杰明·布來德里!你聽說過他嗎?”希爾維亞美麗的臉龐上泛出興奮的光。

又是這個本杰明·布來德里。據(jù)說他出身波士頓豪門,畢業(yè)于東部名牌大學哈佛大學。據(jù)說他天生慧眼,才華過人。據(jù)說他漂亮瀟灑,神氣活現(xiàn),有帶著野性的風度。

1987年,本杰明·布來德里已65歲,將退出報壇了。他仍有此美譽。

訪問《華盛頓郵報》時,我擷得了一些關于他的故事。

那是1965年春的一天,郵報公司的女老板凱瑟琳·格雷厄姆請當時任《新聞周刊》華府記者站站長的布來德里吃午餐。凱瑟琳問道:“如果請你去《華盛頓郵報》工作,你愿意擔任什么職務?”布來德里回答:“只有一個職務,就是主編?!?/p>

是年秋,布來德里當了《華盛頓郵報》助理主編。凱瑟琳告訴他,過渡到正主任要三年時間。他說:“太長了?!?/p>

僅三個月,他就取代前任當上了主管《華盛頓郵報》編輯業(yè)務的主編,后來又升任總編輯。按美國新聞界的價值尺度,在布來德里之前,《華盛頓郵報》只是一家開明的、嚴肅的、比較上層的報紙,它的社論頗有影響,又靠美國最優(yōu)秀的政論家李普曼的專欄獲得榮耀,可它的新聞——報紙最基本的內(nèi)容——卻平庸、偏狹、遲鈍,在行家眼里,它屬于沒什么章法的報紙。

布來德里來了,他的目標就是讓報紙產(chǎn)生震動性影響。他公開聲明:“我就是想震動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我想知道人們每天在看我的報紙,我要震動他們?!?/p>

他終于如愿以償。正是由于他,《華盛頓郵報》才有了60年代后期以來的真正崛起,有了今天在美國和世界的聲望。

人們說布來德里借以取得這一切成就的主要武器,就是在《華盛頓郵報》建立了一種無形的“明星制”。

布來德里格外相信“明星”。他認為,想改變一家報紙的面孔,最迅速有效的辦法就是聘用一批當代最有才華、最不同凡響的編輯、記者和專欄作家。高薪聘用一大批名記者,重要報道任務由杰出記者擔任,這種明星制可以馬上使報紙面貌一新!

在《新聞周刊》華盛頓記者站時,布來德里就以長于網(wǎng)羅人才著稱。他周圍有一批當時華盛頓最為年輕有才的記者,他對他們信賴而寵愛,而青年明星們也心甘情愿地聚在他的四周。

去《華盛頓郵報》之前,布來德里曾向凱瑟琳提出要求:如果真要我去,必須在我調(diào)任前,凍結(jié)報社編輯部所有的空缺。凱瑟琳滿足了他的要求。

“明星制”需要物質(zhì)基礎。布來德里擔任《華盛頓郵報》主編之后,靠凱瑟琳的支持,他與報社總經(jīng)理進行了正面交鋒,說服后者大幅度增加了編輯部的年度預算。這些錢完全由布來德里支取,由他聘用第一流的記者,開設各地記者站,為杰出記者創(chuàng)造在國內(nèi)外隨時采訪重大新聞的機會。他花費相當驚人:1965年以前,《華盛頓郵報》編輯部每年預算為100萬~200萬美元。1966年至1969年,編輯部增加了50個新人,年費用從230萬美元增至790萬美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