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福林因何不辭而別 8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在指責教訓了一番之后,傅斯年又以凌勵的姿態(tài)和攻勢向齊魯大學發(fā)出警告:

至此后關于胡福林個人之行動,自與本所無涉,但在該員服務于貴校期間,若在貴校任何刊物內(nèi),載有本所未經(jīng)發(fā)表之任何材料,自應由貴校負責,本所當采取適當辦法辦理。又,貴校來函,如昆明“購書之困難”等語,不知胡福林在此,乃向北平、上海購書,由此轉(zhuǎn)寄貴校,積之已久,人所共見。諸如此類,以無大情,不暇細論,。一切統(tǒng)希照查為荷。[9]

當傅斯年發(fā)出這篇言詞激烈的討伐檄文之時,已是1940年11月1日,其時,胡福林已悄然轉(zhuǎn)道趕赴成都齊魯大學,與顧頡剛等人勝利會師于齊大研究所駐地——成都北郊崇義橋賴家院了。對于傅斯年的憤怒與指責,齊魯大學校方與顧頡剛、錢穆、胡福林等,只是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會心地一笑,不再理睬。而這個時候的傅斯年亦沒有心力繼續(xù)和齊魯大學叫勁爭勝了。正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只好隨他而去便罷。因為此時的史語所大隊人馬已經(jīng)離開昆明,正在翻越崇山峻嶺,奔走于風雨迷蒙的路途之中,更加復雜與驚心動魄的事情正等待傅斯年親自出面辦理和交涉,胡福林私自出走的故事至此算是告一段落。

這個插曲給史語所學術研究上帶來的后果是,流亡西南后進行的一項重要工作——《殷墟文字甲編》的編輯,因擔任文字考釋工作的胡福林(厚宣)突然出走,至1948年此書在南京出版時,成為一部只有圖版,而無釋文的殘缺之作。

許多年之后的1960年,輾轉(zhuǎn)來到臺灣,重返蔣介石政權懷抱的錢穆,欲參加臺北中央研究院新一屆院士的評選。據(jù)一位名叫李敖者說:身為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曾拿自己的錢搜集錢氏的著作,而且提名其競選院士。“可是人文組開審查會議時,李濟負責審查,他說錢穆反對胡適,我們不能提名他競選院士,胡適當時解釋說:‘我們今天選舉院士,是根據(jù)他的學術著作,不應該扯到個人恩怨上去。’結(jié)果李濟又用錢穆沒有正式大學畢業(yè)的資格提出否決,因此錢穆不得提名。”[8]這段說辭是否屬實尚屬考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自從錢穆跟隨顧頡剛跑到成都另立山頭之后,李濟對其沒有好感甚到產(chǎn)生惡感則是沒有什么疑議的。所謂道不同,不足以為謀,在此處當是得到了進一步延伸和發(fā)揮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