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傅斯年說:我是三等人才 4

大師遠去 作者:岳南


到了1930年,李方桂終于感覺到洛克菲勒基金會這塊牌子在中國辦事的雞毛之輕,便主動辭掉了對方給予的薪水,正式進入中研院史語所,在趙元任主持的語言學組與羅常培等著名學者共事,算是抓住了一只實實在在且有些響聲的鐵桿令箭。由于趙元任已在漢語言、語音學方面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輝煌業(yè)績,精明的李方桂便主動放棄這一研究領域,避開趙元任的銳鋒,開始另辟溪徑,把主要精力轉到了考察研究傣語、藏語、臺語等“非漢語語言學”之中。

1937年上海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前,李方桂與趙元任先后赴美國耶魯大學和夏威夷大學講學。1939年,李氏回國,此時史語所已遷往昆明,趙元任在昆明小住不久,即再度赴美到耶魯大學接替了李方桂留下的空缺職位。歸國途中的李方桂則從香港、越南一路輾轉來到昆明龍頭村史語所大本營,重新進入語言組的行列。因此時的語言組組長趙元任已遠赴美國,羅常培已轉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任教,中研院史語所語言組主任一職出缺,見李方桂歸隊,傅斯年蒙生了讓其代理趙氏職務的打算。因事出倉促,想不到竟碰了釘子。

可能李方桂因當年父親入仕為官和中年隱退的經歷,給他幼小心靈留下了不愉快的印像,自他入清華學校之后,就對參政為官之人產生了厭惡之情,并立志以學術研究為自己的畢生事業(yè)。當他自美返國后,在抗戰(zhàn)前八年的中研院研究生活中,對傅斯年平時顯現(xiàn)的霸氣與牛哼哼的勁頭越來越看不順眼,更對其整天晃動著笨重的身子,滿頭大汗地跑來跑去,為國民黨政府出謀劃策、指手畫腳的舉動感到不快,甚至從心理深處產生了憎惡之情。如今見傅氏找上門來讓自己出任代理所長的“官”,久積于胸中的塊壘經此觸動,如同一根細小的引線點燃了火藥,槍管中的彈丸受到火力的助推,“唰”地一聲穿堂而出,朝著傅斯年發(fā)射而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