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鉆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贊襄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后更無窮,不謚文忠,也謚文恭。曹振鏞死后謚號“文正”,他是道光一朝最得皇帝信任的宰相。曹振鏞瑣鄙無能,養(yǎng)成了道光一朝政治風氣的柔靡泄沓。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君主國中,皇帝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官員的風氣。道光帝經受鴉片戰(zhàn)爭的打擊后,幾乎一蹶不振,“惡聞洋務及災荒盜賊事”,身邊的軍機大臣也只好報喜不報憂,當時京師有一副聯(lián)云:著、著、著,祖宗洪福臣之樂,是、是、是,皇上天恩臣無事。在這一世風下,曾國藩基于十年京官的經歷,以及對官場習俗的厭恨,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現(xiàn)狀,因而能反其道而行之,眾相柔靡之時,他卻敢迎風獨立,挺身而出,對提高他的政治聲望以及艱難時挺身而擔大任創(chuàng)造了條件。
曾國藩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不僅敢于提出問題,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可行的辦法。有理有據,從這一點,足以看出曾國藩對清朝的官僚體制的弊病研究的十分透徹。他從民間走出來,把八大衙門的正副長官(即堂官)比喻為農夫,把皇帝比喻為太陽,而把中下級官員喻為禾苗,既形象生動又十分貼切自然。
由于曾國藩上奏時,左副都御史文瑞、大理寺卿倭仁、通政使羅悖衍等也各上奏疏,陳述政事。咸豐帝還將通政副使王慶云、鴻臚寺少卿劉良駒及科道官上的奏折,交有關部門議行。因此,咸豐帝收到曾國藩奏折的時候,也獎許一番,稱其“奏陳用人之策,朕詳加披覽,剴切明辨,切中情事,深湛嘉納”,“折內所請保舉人才、廣收直言,迭經降旨宣示”,對折中“日講”的建議,命禮部等衙門討論切實辦法。
當年四月初,曾國藩參照《會典》等書,將他擬定的日講十四條上奏。隨后,在薦舉人才時,他舉薦李棠階、吳廷棟、王慶云、嚴正基、江忠源五人可當重任。
當年,曾國藩上奏了《應詔陳言折》《條陳日講事宜疏》《備陳民間疾苦疏》《平銀價疏》《議汰兵疏》等。這些折疏所言之事似乎已不太新鮮,但出自曾國藩對清廷的忠耿之心、妙手之文,懇切、生動,躍然紙上。奏折揭示了人民的種種疾苦、錢賤銀貴等情;官場黑暗、官吏無能、腐敗、害民擾民之實況;還提出兵伍不精,徒費國用,建議裁汰五萬綠營兵,以裕國用;并提出選拔有用之人,制定嚴格的培養(yǎng)、考察、升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