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辭別趙蓮仙的第二天早晨,就在一位老秀才親戚的帶領下,離開了故鄉(xiāng),開始了他那以后不可限量的遠大前程。當他們乘坐的小船鼓滿了風帆,在清澈明麗的富春江上飛一般地行駛,故鄉(xiāng)的山川、房屋都搖擺著退向后面去時,他那顆滿懷希望的心卻陡然間悲涼起來。
他想起了美滿和諧、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想起了溫柔慈祥的父老鄉(xiāng)親,但此時他想得更多的還是蓮仙姑娘,以及昨晚和她“在月光里相對的那一刻的春宵”。
“少年的悲哀,畢竟是易消的春雪”。郁達夫離別故鄉(xiāng)時一剎那間所產生的悲涼、思念、哀愁,隨著滾滾流去的江水,很快便淡化了,同樣,他與蓮仙的愛情也隨之煙消云散。
是的,這之后,無論是言語上,或是肢體間,郁達夫再也沒有和蓮仙發(fā)生過任何聯(lián)系。
若依照“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統(tǒng)觀念來推測,郁達夫和蓮仙的關系既然已經熱戀到了心靈相通的境界,那么,若不遭遇棒打鴛鴦或天涯相隔、生離死別的意外變故,他們似乎應該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的確,按一般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與行動規(guī)范去看待和要求郁達夫,他極有可能會和趙蓮仙結為夫妻,白頭到老。但是,郁達夫并沒有沿著那條古老的愛情之路走下去,而是獨辟蹊徑,大膽地走出了一條完全屬于自己的婚姻愛情之路。不間斷地追求、勇敢地前進,力爭愛情生活和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同步,把愛情生活作為成就偉大事業(yè)的動力。照這種觀點去看待郁達夫,那么,他離開富陽后很快中斷了與趙蓮仙的戀愛關系便是不難理解的了。他永遠是以寬闊的胸襟去擁抱新的時代、新的事物、新的人生,努力地去汲取各種有利于人類進步和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科學文化知識,時時在更新、改造頭腦中固有的傳統(tǒng)觀念以及倫理學說和知識結構,以求和新的環(huán)境、氣象萬千的大時代取同一步伐,這其中也包括對愛情的不斷更新和追求。
中斷與趙蓮仙的戀愛關系,表明了郁達夫在對愛情的追求方面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要論及趙蓮仙被郁達夫在愛情方面淘汰的原因,最好還是先回顧一下他們當初戀愛的基礎。
人世間的戀愛方式千差萬別,但就其戀愛的基礎而言,卻是大同小異的,不外乎家庭經濟基礎、個人氣質、文化修養(yǎng)和時代風尚及社會環(huán)境等幾個方面的因素。郁達夫與趙蓮仙的戀愛關系也是由這幾個基本因素決定的。
郁達夫出生在“洪楊之后,不曾發(fā)跡過的一家破落的鄉(xiāng)紳家里”,再加上父親中年早逝,由小康而墜入困頓的家境也就決定了他在少年時代不可能像蓮仙、倩兒等大戶人家的子女那樣,把去上海、逛杭州視如平常事。未到杭州讀中學之前,他從沒有離開過家鄉(xiāng)半步,對富陽城之外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他連一星半點的感性認識都沒有,誤認為離富陽只有90 華里路程的省會杭州,“是和新疆伊犁一樣的遠,非犯下流罪,是可以不去的極邊”。在這樣交通不發(fā)達、信息閉塞、人口又不滿三四千戶的小縣城里,郁達夫所能接觸到的女性,都是些扎長辮裹小腳、打扮臃腫、思想封建、行動保守、態(tài)度忸怩的舊式家庭中的小姐太太,一見到裝飾入時、舉止大方的趙蓮仙等自由女性,很自然地會使他耳目一新,同時也在他胸中產生了一股激蕩的熱流。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趙蓮仙的“形象”對郁達夫來說是有著無限魅力的。這一點很重要,它是構成郁達夫追求和熱戀趙蓮仙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那時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相差無幾,均屬同一個水平線上的人。兩人幽會時海闊天空很談得來,似乎有永遠說不完的話。這一點也很重要。沒有共同語言,就不可能交流,不進行交流,怎會碰撞出愛情的火花。有以上兩點作為基礎,進而便引導出了他們之間的那段柔情似水的戀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