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及文化淵源(21)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作者:戴建業(yè)


人生的第一要務就是“衣食”,而“衣食”之謀首在躬耕,“孰是都不營”會使身心不得安寧。譚元春說“每誦老陶真實本分語,覺不事生產(chǎn)人,反是俗根未脫,故作清態(tài)”。對力田耕作這種“真實本分”的體悟使詩人不懼四體疲勞,不辭田家辛苦,不避霜露嚴寒。勤勞和汗水換來了他那種踏實的生命感,看他“盥濯息檐下”時神情如此安詳,“斗酒散襟顏”時心境那樣舒坦,因此鐘惺在《古詩》卷九中說:“陶公山水朋友詩文之樂,即從田園耕鑿一段憂勤中討出?!贝嗽婋m句句不離耕作衣食之憂,卻字字逸出自在坦然之樂?!侗綒q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同樣也表現(xiàn)了這種憂樂圓融的精神境界: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不言春作苦,??重撍鶓?。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貧居”不得不“依稼穡”為生,但“依稼穡”又不能救“貧”。盡管他及時力田不誤“春作”,可仍難免“舊谷既沒,新谷未登”的饑乏(《有會而作》)。不過,陶淵明對這一切并不在意,看他“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的勁兒,簡直抑制不住對新谷登場的喜悅和期盼;“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他此時的心情也和“清壑”中的小舟一樣輕快;“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從這些喜氣流溢的詩句中不難想象詩人的興奮。他歸田躬耕至此已有12個年頭了,雖然這十幾年里沒少受饑寒之苦,雖然他如今“姿年逝已老”,可他一直沒有間斷過田園耕作,并樂意以躬耕終老。明代譚元春稱這首收稻的農(nóng)耕詩“無一字不怡然自得”。躬耕真正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充實與快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