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及文化淵源(29)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作者:戴建業(yè)


片面地指責詩人“縱浪大化”是“墮莊老”或一味將此說成“是為圣為賢本領”,可以說都“非深于陶者”。陶淵明面臨死亡深淵時的自在灑落同時積淀了儒、道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它有莊子式的超曠,另一方面它的背后又有儒家憂勤惕厲的支撐。這使陶淵明又不同于許多魏晉名士,由對死的恐懼絕望滑入對生的頹喪放縱。雖然意識到人生的必然歸宿是“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五首》之四),但他并不因此而追求感官的滿足和享樂,反而更執(zhí)著于“生”的意義與價值,反而更追求存在過程的真實與完滿:“虛舟縱逸棹,回復遂無窮。發(fā)歲始俯仰,星紀奄將中。明兩萃時物,北林榮且豐。神淵寫時雨,晨色奏景風。既來孰不去,人理固有終。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沖。遷化或夷險,肆志無窊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五月旦作和戴主簿》)光陰迅速如虛舟逸棹,世事變化也往復無窮,時間在俯仰之間便從“發(fā)歲”到了年中,北邊的樹林也隨之枯而又榮。一切有生之物“既來孰不去”,詩人對這一切沒有半點生物本能的恐懼,他平靜地接受“人理固有終”的命運。人生的意義在于“生”的過程,如果“生”的過程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又哪在乎“人理固有終”的歸宿?又“何必升華嵩”以求仙不死?如果說“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是由對死的自覺走向?qū)ι木駬瘢ā讹嬀贫住分澹敲?,“即事如已高,何必升華嵩”便是以對生的把捉來實現(xiàn)對死的超脫。他不求助于過去(家庭或個人的勛業(yè)、權勢、門第)和未來(死后代代相傳的美名)、不求于長生不老(升華嵩)以獲得永恒,而是經(jīng)由當下即得的此時此地來完成對有限人生的超越。既然“貧者士之常也,死者命之終”,那么“居常待其盡”不是十分快樂的事嗎?“曲肱豈傷沖”句來自《論語·述而》:“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居?!薄扒拧倍涫銓懙耐耆侨逭叩那閼眩褐斒毓?jié)操而不屈其志,身處貧賤仍樂在其中,不管世運的變化是兇險還是平安,都要按自己的志向正道直行(“肆志”)。“居?!焙汀八林尽辈粌H是道德行為,同時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不能將“即事”釋為“對當前事物的認識”,它泛指詩人所應對的人生世事以及應對這些人生世事的方式,也即他自己當下的存在過程和存在方式。假如這些存在過程和存在方式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個體就超越了自我而同流于天地,此時此地便是永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