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子女的慈愛也十分感人。兒子剛剛呱呱落地,做父親的便“溫恭朝夕,念茲在茲”。他和古今每一個父親一樣望子成龍:“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保ā睹印罚┊斔膸讉€兒子都沒有像他所期望的那樣“實欲其可”的時候,他就禁不住“責子”之嘆:“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保ā敦熥印罚┻@首詩曾招致杜甫的譏嘲:“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_生豈是足,默識蓋不早。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如果杜甫不是借淵明“自嘲”或“自懺”的話,那么這種責難本身就“未必能達道”。絕不可將“達道”等同于“看破紅塵”,“達道”雖鄙棄人世富貴忘懷世間俗念,但更熱愛生活更看重真情;“看破紅塵”則是“哀莫大于心死”后的冷漠,自然根本不會相信人間還有至愛,連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也成了累贅和負擔,對別人的冷暖賢愚生死就更不會掛其懷抱了。陶淵明對兒子的生活和成長“念茲在茲”,正表明他是一位真正的“達道”者——淡于世俗窮通,超脫一己生死,卻深于人間至愛。他將與兒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視為人生的“大歡”,視為別于而且高于人世浮華的生命“真樂”: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
——《止酒》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和郭主簿二首》之一
“弱子戲我側”的生命“真樂”與“華簪”所代表的爵祿富貴在詩中對峙,詩人用“忘華簪”和享“大歡”來表達自己取舍愛憎的情感態(tài)度,我們再一次看到珍視人間至情與鄙視爵祿富貴之間深刻的聯(lián)系。他到晚年還因自己的歸隱致使兒子們“幼而饑寒”而“良獨內(nèi)愧”,在“自恐大分將有限”的時刻,對兒子們以后的生活仍然牽腸掛肚:“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保ā杜c子儼等疏》)這些嘮嘮叨叨絮絮娓娓的話語,道出了一位慈父殷殷拳拳的愛心。他對弟妹之愛也如同親子之愛一樣深厚。得知異母所生程氏妹死去的噩耗,陶淵明“感惟崩號”,“百哀是切”(《祭程氏妹文》),他說他們兄妹之間的感情之深百倍于一般的兄妹之情:“誰無兄弟,人亦同生,嗟我與爾,特百常情?!保ㄍ希┧c從弟敬遠更是志同道合,兄弟二人平時“相將以道,相開以顏”,因而敬遠之死使他“情側側以摧心,淚愍愍而盈眼”(《祭從弟敬遠文》)。另一從弟仲德亡故后,他一踏進亡弟的舊宅就不禁“悲淚應心零”(《悲從弟仲德》)。這些悼詩祭文痛逝憫孤,“興言泣血”(《祭程氏妹文》),是陶淵明長留于天地間悲惻動人的至情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