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亞一生所寫的傳記文學作品共十四部,《巴爾扎克傳》是最后一部,于1年出版。當時莫洛亞已是八十高齡的老者,然筆鋒猶健,才華不減當年,且資料之翔實,技巧之圓熟,已達登峰造極的境界,所以不少人把這部傳記視為莫洛亞傳記文學的冠冕之作。
莫洛亞所寫傳記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地再現(xiàn)偉人的本來面目,絲毫不回避偉人的渺小之處。他樂于“顯示偉人的力量和弱點”,寫出“他之所以能完成偉大的事業(yè),是因為他的力量克服了自身的弱點”。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人們習慣于把死去的英雄或偉人奉為圣賢,諱言他們的弱點或過失,唯恐有損他們的光輝形象。也許是出于同樣的心理,優(yōu)秀人物活著的時候很少能得到承認,人們往往指責他們的缺點而無視他們的功績。在莫洛亞看來,偉人也是人,他們在凡人的世界中出生、成長,和凡人一樣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他們并不總那么“偉大”,更談不上完美;他們也干蠢事,有時還顯得可笑和渺小,然而他們卻成就了凡人連想也不敢想的業(yè)績。莫洛亞認為傳記家的樂趣,恰恰在于“顯示從貌似平庸的人生里,怎樣迸發(fā)出超凡入圣的業(yè)績來”。
巴爾扎克無疑是莫洛亞由衷敬佩的作家,他將《巴爾扎克傳》題為《普羅米修斯或巴爾扎克的一生》,以希臘神話中巨人普羅米修斯的傳說,來譬喻巴爾扎克創(chuàng)作《人間喜劇》的偉績,可見對巴爾扎克評價之高。但這并不妨礙他以批評的口吻談及巴爾扎克的某些行為。描寫偉大平庸的一面而不損及其偉大,揭露他的弱點、過失,反倒令人倍感親切,這正是莫洛亞技高一籌的地方。顯然,僅靠史學家的精確和小說家的生花妙筆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那么,莫洛亞的奧秘是什么?用他自己的詞匯表達,就是“參與”。通過參與達到理解和學習。
我在《巴爾扎克傳》里,想讓讀者看到巴爾扎克的家庭、圖爾城、旺多姆學校,悉如巴爾扎克小時候看到的那樣。之后,我們跟他一起認識人生、女人、愛情、破產、貧困和作家的榮耀。讓讀者有時感到自己就在巴爾扎克的文學作坊里,跟他一樣充滿回憶,經(jīng)過聲光化電的熔鑄,拿出一部《高老頭》或一篇《夏娃的女兒》。如果我寫得成功,讀者得以參與一點巴爾扎克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那我就得分,算做了一樁有用的事。因為,跟偉人一起生活,了解偉人,崇拜偉人,是大有禆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