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在《兩周年祭》中說,很多人覺得宋春舫各方面都很優(yōu)越,無論在家庭、學(xué)校、社會都一帆風(fēng)順,但在1924年,即祖父32歲時,他因墮馬傷肺而吐血,其后更患上肺結(jié)核。1925年,他索性辭去所有教職,到青島療養(yǎng)。之后他一直沒有脫離這威脅,每兩三年就會復(fù)發(fā)一次,有五次特別嚴(yán)重,終于在 1938年逝世,享年46歲。可以說,中年之后,一連串的疾病煎熬使他無法再專注工作。
當(dāng)時歐洲的一些醫(yī)生建議,肺結(jié)核病人最好搬到空氣清新的地方居住,于是祖父便搬到近海的青島養(yǎng)病。由于要長住,他在福山路蓋了一棟房子,至今猶在。住這條路的有很多名人,像康有為、沈從文等。我祖父的門牌號碼應(yīng)該是4號,康有為則是6號??涤袨橐彩窃谶@里去世的,但到底是意外食物中毒還是被人毒死,至今是個謎。
祖父把從歐洲帶回來的幾千本書都帶去青島,并在1931年斥金四千,蓋了一個私人圖書館,名為“褐木廬”,那里收藏了他二十余年苦心搜集的各種西洋戲劇書刊。所謂褐木廬,即Cormora,是由三位法國戲劇大師名字的首音節(jié)組成的,即高乃依(Corneille)、莫里哀(Molière)、拉辛 (Racine),意在向他們致敬。
梁實(shí)秋在《雅舍小品》中描述過褐木廬:“我看見過的考究的書房當(dāng)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廬’為第一。在青島的一個小小的山頭上,這書房并不與其寓邸相連,是單獨(dú)的一棟……在這里,所有的圖書都是放在玻璃框里,框比人高,但不及棟,我記得藏書是以法文戲劇為主。所有的書都是精裝,不全是膠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裝訂,燙金的字在書脊上排著閃閃發(fā)亮,也許這已經(jīng)超過了書店的標(biāo)準(zhǔn),微近于藏書樓的性質(zhì),因?yàn)樗€有一冊精印的書目,普通的讀書人誰也不會把他書房里的圖書編目?!?/p>
對這圖書館的確切藏書量,說法不一。有資料說共有五千一百一十一冊(有些書會分成幾冊),但我也不能確定,因?yàn)閳D書的編號已經(jīng)編到七千多冊了。為什么大家對這個藏書量莫衷一是呢?可能是因?yàn)辄c(diǎn)算的時間不同。開始時,我祖父從歐洲帶回來的書有三千多本,其后藏書又不斷增加。我父親在《兩周年祭》中說:“聽母親說,從前在北大時,父親常常會領(lǐng)到薪水就去買書,關(guān)于戲劇的書,連家用都不夠,這種苦況只有母親知道?!笨梢娝?dāng)年購書是多么狂熱。
我曾在哈佛大學(xué)燕京圖書館找到一本《褐木廬藏劇目》,由我祖父編訂。扉頁有他用文言文寫的《自序》,全文如下:
予自始冠西行,聽講名都,探書鄰國,爾時所好,盡在戲曲,圖府之秘籍,私家之珍本,涉獵所及,殆近萬卷。民國四年,初游法京,入Bibliothèque de l\'Opéra(歌劇院圖書館),寢饋其間,三月忘返。六年返滬,擇所愛好,挾與俱歸。十年再渡,道出德奧,時則大戰(zhàn)甫平,幣值下降,遂罄囊橐,捆載而東。后因疾疹,并束高閣。近五六載,滬杭平津,奔走往來,不寧厥處。去歲斥金四千,始建褐木廬于青島之濱,聚書其中。今春復(fù)辭青市參事,扃戶寫目,匝月乃竟。蓋二十年來,辛苦搜求,所獲不過三千余冊,財(cái)力不足,聞見有限,無足怪也。猶幸所藏僅限一類,范圍既隘,擇別較易,即此區(qū)區(qū),已為難得。以言戲曲,粗備梗要,中土所藏,此或居首,持較法京,才百一耳。至于網(wǎng)羅四部,掇拾遺亡,充棟汗牛,事屬公家,要非私人所能為力也。且銖累寸積,聚散無常,遠(yuǎn)者無論,近如聊城之海源,揚(yáng)州之測海2,累世菁英,終歸散佚。今茲所有,當(dāng)難永保,矧烽火連天,迫于眉睫耶?編次既訖,憂心如搗,輒記所感如右。民國二十有一年,吳興宋春舫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