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法國作家薩特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當時正值國際風云變幻的多事之秋,薩特認為“今天的諾貝爾文學獎似乎專為西方集團和東方叛逆作家而設”。他不愿意自己被用作東西方?jīng)_突的工具,因而公開地謝絕了。
出生在羅馬尼亞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本來無甚名氣,由于20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夜之間變成為世界著名作家。這里更多的是政治原因,她的作品主要是用西歐人的視角控訴東歐國家的集權(quán)和專制。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我國就開始注意到諾貝爾文學獎了。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海定到中國來考察,曾與劉半農(nóng)商定,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nóng)托臺靜農(nóng)征詢魯迅本人的意見。魯迅于9月25日復了一封信加以辭謝。這封信意義深遠,擇印部分如下:
靜農(nóng)兄: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請你轉(zhuǎn)致半農(nóng)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那里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這“中國”兩個字罷,那么,與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好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yōu)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jié)果將很壞。
我眼前所見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頹唐,此后能否創(chuàng)作,尚在不可知之數(shù)。倘這事成功而從此不再動筆,對不起人;倘再寫,也許變了翰林文學,一無可觀了。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
據(jù)說在不同的年代有人曾經(jīng)提議林語堂、巴金、老舍、艾青、沈從文、錢鍾書、王蒙、北島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但都因故交臂錯過。
諾貝爾文學獎自頒布以來,一百多年過去了,世界風云激蕩,國家興亡變化,各國文學交流日增,文學日益凸顯其溝通各族人民心靈的力量。
從上世紀初起,西方文化東進,我國文學事業(yè)經(jīng)歷了破舊納新、吸收外來營養(yǎng)的時代。新中國成立后,又飽嘗各種運動和“文革”之苦,如今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學人才,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魯迅先生當年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中華民族已經(jīng)屹立于世界之林,具有民族特色的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作品紛紛面世,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傳播,并獲得多種國際性的獎項和榮譽,甚至登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殿堂。莫言即是2012年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的土生土長的中國作家。世界讀者的目光終于轉(zhuǎn)向歷史悠久又充滿時代活力的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