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傳說以世界末日的景象收場:世界被打碎并重造,精靈寶鉆和“先于太陽問世的光”在末日決戰(zhàn)之后被奪回。我認為,它最接近的便是北歐神話中“諸神的黃昏”的景象,不過頗有不同。
故事的神話性逐漸消退,越來越像歷史故事和浪漫傳奇,人類就在這時加入其中。這些人類大部分是“向善的人類”——有些拒絕服侍邪惡的家族和他們的首領,風聞了西方諸神與高等精靈,便逃向西方,遇到了正與大敵交戰(zhàn)的流亡精靈。登場的人類主要是人類祖先中的三支宗族,他們的族長成了精靈貴族的盟友。人類與精靈的接觸已經(jīng)預示了后續(xù)紀元的歷史,一個反復論及的主題涉及這樣的概念:(如今的)人類當中有一脈從精靈而來的“血統(tǒng)”和傳承,人類的藝術和詩歌主要依賴于它,或被它調(diào)整改變。因此,曾有兩樁凡人與精靈的聯(lián)姻,兩脈子孫日后在埃雅仁迪爾家族中合而為一,代表人物便是半精靈埃爾隆德,他在所有的故事中都有出場,連《霍比特人》也不例外。《精靈寶鉆》的故事中,最重要也敘述得最完整的,是《貝倫與露西恩》。在這個故事中,伴隨著其他事物,我們遇見了(即將在霍比特人中凸顯出來的)主題的第一個例子:世界歷史中那些偉大的策略,即“世界之輪”,往往不是王侯貴族或統(tǒng)治者,甚至不是靠諸神,而是靠貌似默默無聞者和弱小者來推動的——這要歸功于創(chuàng)造中包含的生命奧秘,以及惟有獨一之神知曉,其余全部智慧生靈都不得而知的部分,造物主的兒女闖入創(chuàng)世戲劇時,這一部分已包含在內(nèi)。身為凡人的亡命之徒貝倫,在露西恩的幫助下(她雖貴為精靈公主,也不過是個少女),成功做到了所有大軍和勇士都未能做到的事——他闖進了大敵的堡壘,從鐵王冠上取下了一顆精靈寶鉆。他因而得以迎娶露西恩為妻,達成凡人和不朽種族之間的第一次聯(lián)姻。
這樣一個英雄奇譚浪漫故事(我認為它美麗又富有感染力),本身只需要非常浮泛的背景知識便能被人接受。但它在整套故事中又是根本的一環(huán),脫離了它在其中的位置,便剝奪了它的完整意義。奪回一顆精靈寶鉆的無上勝利,隨后導致了災難。費艾諾眾子的誓言又開始運作,對精靈寶鉆的貪念給所有的精靈王國帶來了毀滅。
還有其他一些幾乎同樣完整記述、同樣獨立但又與整體歷史相連的故事。比如《胡林的子女》,說的是圖林?圖倫拔和他妹妹妮涅爾的悲劇傳說——故事中的英雄是圖林,這個人物的某些元素,可以說(有人愛做這類事,不過沒多大益處)取自北歐神話英雄西格德(Sigurd the Volsung)、俄狄浦斯王(Oedipus)和芬蘭史詩中的庫勒沃(Finnish Kullervo)。此外還有《剛多林的陷落》,其中剛多林是精靈的主要重鎮(zhèn),并且還有關于漫游者埃雅仁迪爾的一個或數(shù)個故事。埃雅仁迪爾是個重要人物,是他將《精靈寶鉆》的故事帶向結局,并且他的子孫給后續(xù)紀元中的傳說提供了主要的聯(lián)系和人物。身為精靈和人類兩支親族的代表,他的作用是在大海中找到那條返回諸神之地的航道,作為使者去說服諸神再次關注、憐憫那些流亡者,將他們從大敵魔掌中拯救出來。他的妻子埃爾汶是露西恩的孫女,仍保有一顆精靈寶鉆。然而詛咒還在運作,埃雅仁迪爾的家園被費艾諾眾子所毀。但這也提供了解決方法:埃爾汶為了保住寶石而投入大海,去到了埃雅仁迪爾身邊,因著那顆偉大寶石的力量,他們終于抵達維林諾,完成了使命——代價是他們再也不許歸回,也不得在精靈與人類當中生活。隨后,諸神再度采取行動,西方派出強大軍力,大敵的堡壘被摧毀,他本身則被推出世界之外,落入空虛之境,永遠不能以肉身形體重現(xiàn)。鐵王冠上余下的兩顆精靈寶鉆失而復得——結果卻只是再次失去。費艾諾最后兩個還在世的兒子被他們的誓言所迫,偷走了寶鉆,卻被寶鉆所毀,一個投海,一個跳進地底深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