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也有“李鴻章” 3

1894,悲情李鴻章 作者:祝勇


但伊藤博文第二年就轉(zhuǎn)變了。那時,他已經(jīng)和其他四名年輕人一起,受長州藩藩主的秘密派遣,留學于英國。他來到了李鴻章控制下的上海,看到停泊在吳淞口的西方軍艦,傻了眼,到了歐洲,其工業(yè)的現(xiàn)代化更令他大驚失色。他不再夜郎自大,而是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只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血性救不了日本,還需要“理性”,對于日本來說,這個“理性”就是誰厲害就拜誰為師。眼下是英國人厲害,所以不僅不應該與英國人為敵,還應該拜英國為師。與堅守儒家精神價值的中國人不同,“在‘町人根性’影響下,日本人不承認唯一正確的價值體系,也不認為有絕對正義”,誰厲害,誰就代表正義,他們沒有儒家“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沒有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優(yōu)越感,他們所信奉的武士道,與血淋淋的叢林法則剛好配套,無論多么精深的文化,在他們眼中都會被分解為極其簡單的兩種:有用的和沒用的。在伊藤博文眼里,西方文化是有用的,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已經(jīng)過期作廢,日本人不準備跟亞洲人玩了,決定“脫亞入歐”。日本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與毛澤東“三個世界”的劃分不同,福澤諭吉把世界劃分為最文明國家、半開化國家和野蠻國家,其中,“以歐洲各國和美國為最文明的國家,土耳其、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為半開化的國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國家算是野蠻的國家。”進而發(fā)出號召:“如果想使本國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而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在著名的《脫亞論》中,福澤諭吉更不客氣地指出:“與惡友交親者難免共有惡名,我應自內(nèi)心謝絕亞細亞東方之惡友。”福澤諭吉為日本貢獻的“脫亞入歐”四個字,在日本民眾中迅速普及。日本當代思想家溝口雄三說:“諸如此類的‘亞洲論’在日本,尤其是日清戰(zhàn)爭以后普及開來,滲透到了一般的民眾層面。”因此一舉奠定了他在日本啟蒙史上的地位,也因此,今天一萬元日幣的頭像不是明治天皇,不是伊藤博文,而是小帥哥福澤諭吉。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陸軍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在《清國征討方略》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義交往。最緊要者,莫過于研究斷然進取方略,謀求國運隆盛。”

此時,長州藩的反抗激怒了英國。1864年,正當英國準備聯(lián)合法國、美國、荷蘭,一舉滅掉長州藩的時候,伊藤博文急匆匆地回國,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面見毛利敬親,力勸他不要與四國聯(lián)軍沖突。當毛利敬親的臉上露出輕蔑的表情,終于,他聽見毛利敬親下達了命令,長州藩的兵勇向聯(lián)軍猛沖,聯(lián)軍的炮響了,無數(shù)個炸點瞬間遍及長州藩,飛揚的火光仿佛一陣陣的旋風,夾雜著人破碎的肢體和哭喊飛舞著,風歇時,那些破碎的肢體像一陣暴雨噼里啪啦地砸在大地上,濺起一片血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