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離開中山大學(xué)的內(nèi)幕 4

大師遠(yuǎn)去 作者:岳南


1934年7月6日,魯迅致鄭振鐸的信中,在提到顧頡剛時仍然火氣十足,用刻薄的詞語寫道:“三根是必顯神通的,但此公遍身謀略,凡與接觸者,定必麻煩,倘與周旋,本亦不足懼,然別人那有如許閑工夫。嘴亦本來不吃,其吶吶者,即因歲談話時,亦在運(yùn)用陰謀之故。在廈大時,即逢迎校長以驅(qū)除異己,異己既盡,而此公亦為校長所鄙,遂至廣州,我連忙逃走,不知其又何以不安于粵也?,F(xiàn)在所發(fā)之狗性,蓋于在廈大時相同。最好不要與相涉,否則鉤心斗角之事,層出不窮,真使人不勝其擾。其實(shí),他是有破壞而無建設(shè)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將古史‘辨’得沒有,自己也不再有路可走,只好又用老手段了。”[8]信中所說的“三根”,指顧頡剛本人,在中國古代相面術(shù)中,“三根”即指鼻梁,此處仍然是拿顧的紅鼻子嘲諷挖苦。此時顧頡剛因與傅斯年鬧矛盾,已辭去中大教職到燕京大學(xué)任教,這便是魯迅所說“不安于粵”的由來。

為了顧頡剛搞出的《古史辨》,魯迅在嘲諷中似感意猶未盡,遂在1935年11月所寫的歷史小說《理水》中,專門設(shè)計(jì)了一座文化山,山上有一位“鳥頭先生”,他鼻子紅得發(fā)紫,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當(dāng)人們議論大禹治水時,他吃吃地說:“這這些些都是廢話,”立刻把鼻尖漲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shí)并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里,“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

這位“鳥頭先生”顯然是影射顧頡剛。許慎《說文解字》云:顧字從頁雇聲,雇是鳥名,頁本義是頭,“鳥頭”這一綽號即從“顧”字而來。魯迅抓住顧氏考證的“大禹是一條蟲”這句話,以其人之道,諷其人之身,可謂老到之至。自與顧頡剛公開交惡,在魯迅的私人通信里,對顧氏就直接用“鼻公”、“鼻”,或“紅鼻”來代替,顧頡剛?cè)忠巡粡?fù)存在了。

魯迅的怨恨與刻薄,顧頡剛當(dāng)然有獨(dú)到的感覺和痛楚,可謂如芒在背,叫苦不迭。他在給胡適的信中就表露過他的心跡:“廈大的風(fēng)潮,起于理科與文科的傾軋,而成于魯迅先生的辭職。……魯迅先生受了廣東中山大學(xué)之聘,向廈大辭職。他是很得學(xué)生的信仰的,……于是劉楚春(理科主任)與魯迅乃同時出校。”顧頡剛還勸當(dāng)時正在海外考察胡適“歸國后似以不作政治活動為宜。如果要作,最好加入國民黨。自從北伐軍到了福建,使我認(rèn)識了幾位軍官,看見了許多印刷品,加入了幾次宴會,我深感到國民黨是一個有主義、有組織的政黨,而國民黨的主義是切中于救中國的。” 顧又說:“這幾年中,周氏兄弟假公濟(jì)私,加以伏園、川島們的挑撥,先生負(fù)謗亦已甚矣,……去年我初到廈門時,曾勸(林)語堂先生不要聘川島,孰知這一句話就使我成了魯迅和川島的死冤家。……辭退之后,孟真見招,因擬到粵。魯迅在粵任中大教務(wù)主任,宣言謂顧某若來,周某即去。……與其說是胡適之派與魯迅派的傾軋(這是見諸報(bào)紙的),不如說是工作派和不工作派的傾軋。” [9]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