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界正在成為各方利益需求的現實烏托邦,在現實的敘事與表達里尋找名利場而非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延展。而一旦離開現實這個可視可感可具象分析的平臺,藝術似乎就等同于沒有出口抑或被定性為“不當代”——這就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自身發(fā)展邏輯悖論。
基于這種利益現實,藝術界特別代表學術判斷的系統(tǒng)這些年工作重心傾向與趣味上,仍然是在對被市場化的藝術不斷做“錦上添花”的文章,而并不是以更開放的心態(tài)與眼光將工作放在未來的中國藝術力量刺激或挖掘上。
有什么樣的利益就導致什么樣的藝術類型,這是今天藝術界需要警惕的。它不單只是困惑,而可能真實地轉化為一個藝術的現實標準。
在批判宏大的社會現實觀念主導下,中國藝術界卻又過早地落入到了滿足個人的現實里,而批評家、策展人與藝術家裙帶關系過深,則直接導致了藝術所承載的價值在學術范疇的貶值——而藝術界主動求新求突破的力量,沒有得到很好的闡釋與放大,這是中國藝術界危險與保守的結構,也是藝術界無法創(chuàng)新和釋放出更多資源的根本原因。
藝術界形成的現有“機制”已經不足以反彈新藝術資源的信息,而亟須一個能夠指向更未來的框架平臺,從而構成多種層面、觀念與形態(tài)的“復式”或“立體”式承載結構,而非排斥其他藝術實踐的單一信息界面。
近些年中國當代藝術一直將觀念、自由表達、多元化、可能性當做工具,并沒有真正重視其內在的價值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直接導致了藝術簡單的功利化、模式化和類型化,遏制了藝術的活力與真實的表達。中國當代藝術在這樣一個現實情境下構筑的特效性質的“景觀”,構成了藝術自身發(fā)展的單一性和封閉性,也直接了放大商業(yè)藝術的力量。
因此,中國當代藝術這些年在利益鏈上構建起來的“現實”是一種平面化的現實,實際的實踐過程中,這種被主觀化的平面現實難以釋放出相對現實的客觀現實,而無法在更高層面上對應不斷發(fā)生新現實的中國語境的需求——這也充分證明了之前被價值化的中國當代藝術需要重新評估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