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沒有對現實提出任何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那么二十個號稱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院士的文化能量在哪里,想輻射誰,想影響哪個層面,發(fā)力點又在哪里,中國文化現狀又如何深刻的突破,有什么事情要藝術院士代言表達的,似乎看不到這種高度主人公的建設意見,也不見院士們的處女展上聯(lián)合發(fā)表面向未來構建或者檢討自己的聲明——是不是我們的院士們太私利了,天天忙于市場,忘記了他們也是建設文化的主人公,而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我不知道為什么這樣一個重大類型化的展覽,這么多院士到場,為什么不能解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還是要將這樣一個地方也同化成他們作品的推銷會,難道幕后另有目的?我覺得不太可能,可是事實上這又是多大的資源浪費啊——院士們當道的年代不可怕,可怕的是院士們精神上的體制化,對個體倒沒什么損失,但是在文化新方向上的銳度表達上在這批成熟藝術家身上似乎要大打折扣,這實際上僅僅停留在利益共同體的訴求階段,而不是新文化價值共同體的追求上。難道只好理解為這些院士社會化的程度過低,影響與功能使用上根本無法和社會上其他類型的院士相比,只能玩玩這種圈中唬人的游戲?當年能夠突破對現行文化體制的觸動,現在卻讓自己成為傳統(tǒng)文化新的一部分,這是不是太戲劇性了?
以顛覆和叛逆精神起家的當代藝術悄然地被保送到中國美術所謂神圣的最高級別的展示殿堂,也徹底地失去了這個變動不居時代藝術在這些功成名就院士身上的種種可能——試問曾經的草根性今昔又剩幾何呢?!本年度藝術界最具有“臥底”精神的呂澎哥哥近日接受媒體采訪說出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據《東方早報》的報道,“他擔心從此以后那些藝術家就會規(guī)規(guī)矩矩”。好一個“規(guī)規(guī)矩矩”!算是透漏了一絲藝術的良心。
別把二十個院士的處女聯(lián)展(簡稱處女展)搞成寺廟“羅漢”展一樣,雖然個個都齜牙咧嘴,甚至表情都很豐富,也只不過是替寺廟搞香火錢的道具,別忘了“羅漢”們很商業(yè)很實用工具的。這篇文章也要特別獻給一個匿名網友,他(她)在網上很糾結,希望我寫寫這個院士展。希望他(她)快樂,因為院士們已經為社會資源鏈貢獻了新類型的“道具”,也因為在圖像時代誰都能消費他們,別糾結了,這是一個本質上徹底的游戲時代,藝術也不例外,只是我們太執(zhí)著藝術的真相,不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