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林犯了傳統(tǒng)型策展人的錯 2

攪局 作者:陳曉峰


“中國性”這個展覽,我覺得王林犯了傳統(tǒng)型策展人在“前沿現場”幾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還是試圖去主動呈現一種社會現象或狀態(tài),表現他所強調的社會新問題的展覽。問題在信息與互聯網的媒介下,這種單一的展覽理念,已經遠遠落后于互聯網所帶來的即時變化,社會的內容訴求不斷地在改變社會現象,而藝術家用這樣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去捕捉社會的變化,即使觀念上沒有落后,但是在將這些藝術家串聯起來的時候,反倒讓這個展覽的主題顯得非常單薄。你用犧牲那么多藝術家作品的個性化內涵,去服務一個非常具有消解性的“中國性”主題,這是傳統(tǒng)型展覽先入為主的致命點。它沒有讓這些展覽碰撞更多的可能出來,展覽概括得“很寫實”狀態(tài),而抽離了展覽所要批評的原本很有力度的主題。

第二,過于去強調一個仍然很“統(tǒng)一”和空洞的問題。藝術家考慮問題的時候,并不是回到本土的單一點上,而更多的是承載藝術語言的實現方式,而“中國性”這樣一個含有對抗性價值訴求的展覽主題,完全忽略了其中許多藝術家語言的陳舊,更掩飾不了藝術家枯燥而無法生動的藝術創(chuàng)造性。甚至有些藝術家的表達是非常生硬的,但是在解釋層面上又可以納入這樣一個非??斩吹闹黝}里,讓人很容易滿足對“中國性”的心理狀態(tài),而消解了我們對大型展覽的其他承載力。

第三,“中國性”很懷舊性地還原了一個常規(guī)性的展覽價值訴求,但是無法實現藝術家在實現作品過程中的個性化訴求。“中國性”很容易模糊藝術家所帶來的理解社會與自身處境的方式,而不是單一的作品所帶來的具體的跨界意義。現在看這種“中國性”表現方式,已經是非常的滯后,而不是藝術帶來的觀念超前。

第四,展覽過于強調“問題”,這是傳統(tǒng)展覽的另一個致命問題,也是表現理解跨界的意義過于簡單的表現??缃缡侨岷偷模ハ嗄命c什么東西和對方融入的過程,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找到彼此產生鏈接的“第三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發(fā)現各自邊界身份的時候,就會產生可能的價值出來,這就是跨界的意義。而這樣單方面在某種價值傾斜性很強和堅定的主題展覽,恰恰抹殺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理念上的那種“跨界”精神。

跨界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在這個當中需求藝術觀念如何跨越的可能,你是跨越一個點,還是一個面,還是一個平臺,這是取決于藝術家非常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的,而絕不是策展人的整合所能準確傳達的!

新型的展覽策展主題應該更具開放性,而不是這種策展人觀念性很強的“束縛”。如果策展人觀念性與操作性很強,那么都將是對藝術資源的破壞。因為傳統(tǒng)的策展方式通過現在這三十年藝術界的操作下來,已經告訴人們這是以抹去太多藝術家個性為代價前提。策展人過于設置封閉性的命題,其實是更大層面上阻礙了藝術家的跨界。中國策展人從不缺概念,但是就是這樣的展覽概念,讓藝術家背上非常不跨界的包袱——很遺憾王林現在仍然拿出這樣一個看上去似乎美好但是實質理念上非常傳統(tǒng)與保守的展覽。當然,非得讓我在你和呂澎哥哥兩個PK一下,我還是會投你一票,但要提醒的是,這一票是在沒有選項的前提下。對了,再提一句,你們兩個老哥哥提到的“北京敘事”與“既得利益”都是非??植赖?,本來想用可恥二字,就算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