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我喜歡看些文學著作和網上的博文,報紙我是不怎么看的,因為實在不感興趣。在學校里,我喜歡做一個旁觀者,看看滿院子那些虛偽的家伙們。我說的沒錯,學校里都是些這種人,從老師到學生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嘴臉,卻一樣的假仁假義。當然也有些聰明人,比我高明得多的人,不過估計他們沒進學校前就是那么聰明的。還有些人壓根就不屑進學校,有些人還憑著本事獨立了,成名了。不過我最羨慕的是他們至少不用看別人的臉色過活。我從小就喜歡看些閑書,父母一直認為我是不務正業(yè),不努力學習。除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就是史書看了不少,而西方的名著看過就忘,印象都不太深刻。但我比較喜歡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在那種自由狂放社會里年輕沖動的激情,還有《百年孤獨》里的孤獨的大陸,遺忘的拉丁美洲,百年輪回的悲哀,梭羅的《瓦爾登湖》里對自然和人類生活的哲學思索,讓人在寂寞的時候讀它才悟出深味,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義。還有《古拉格群島》里無所不在的集中營和奴役,那在極權統(tǒng)治下掩蓋的罪惡和人性始終不滅的光輝……其實這些都是在社會上看來比較另類的書。所以爸媽都認為我比較乖戾孤僻,憤世嫉俗,當然因此我的朋友也的確不多。
不過我才不會在乎別人怎么說呢,俗話不是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嗎。國內的作家我小時候比較喜歡余秋雨。剛開始被余某的文化苦旅、文化散文的牌坊晃了眼,年輕人總喜歡談古論今自以為得意,其實后來才知道,歷史和文化往往被權威任意揉捏。以前我不相信顛倒黑白、指鹿為馬,慢慢地我相信了。也許現(xiàn)實讓我們沒有膽量說真話,但我們至少可以不說假話。由此,后來對不斷被隆重推出的各類大師好感全無,如果這種人有資格被稱為大師,那張藝謀都能變身為卡梅隆,葫蘆娃也能改造成阿凡達了。即使對那些原來心目中崇拜過的大師,一想到他們后來在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各種運動中的不光彩表現(xiàn),他們那作品也就不忍卒讀了。不過還是喜歡幾個有風骨和個性的作家,至少這些人講話還是經過大腦的,寫出來的文字還算是負責任的。不過我這人心理挺陰暗,總喜歡拿書中的故事和現(xiàn)實比較,挺不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要求的,所以被人唾罵也習慣了。要知道習慣可是一種美德,猶太人不是恪守摩西十誡,才熬過了千年漫長的苦難,重新建立了嶄新的國家嗎。其實中國人五千年來經歷的苦難也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說我真是個傻瓜,寧愿做個推石頭的西西弗斯,也不會做個跳上跳下的聰明人。
我的悲劇大概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從小到大,我就這樣一直快快樂樂地生活著。直到參加完高考,這種快樂依舊在我心里延續(xù)。爸爸媽媽問我,考得到底怎么樣,我蠻有把握地說,一本不保,二本沒跑。我覺得我答得蠻好的,誰知道分數(shù)一出,我才傻眼了。不僅是我,爸爸媽媽受的打擊似乎更大。一連幾天,我們家都陷在悲愴、凄苦的深淵里。三個人誰也不說不笑,似乎都變成了植物人……終于有一天,我留了一張小紙條,就揣著平時賣飲料瓶積攢的二百元錢上路了。我本來想做一個遠行者,或者像當年的摩西那樣,只可惜二百塊錢太少,只好先找了一個偏僻的小酒店把自己雪藏起來……等到驚慌絕望的爸爸媽媽終于找到我時,我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在這個小酒店里面壁一周,餓得形銷骨立,幾乎爬不起來了。爸爸始終鐵青著臉,卻沒有責備我一句話。媽媽則一個勁兒地哭,好像她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剛好,那天接到了龍城理工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的一個錄取電話。那天晚上,我和爸媽進行了一次極其嚴肅而鄭重的對話,并由此影響到我的一生。
“我覺得,還是復讀吧?!边@是爸爸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