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渭書法風格論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作者:榮寶齋出版社


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噩噩 徐渭書法風格論 論文作者/馬煒指導教師/周永健 答辯時間/20 0 2年5月 畢業(yè)學校/西南師范大學 另一徐渭書法風格論 馬煒 【 內(nèi)容提要】 本文以徐渭書法風格為中心,分三部分展開論述。首先給 出風格特征的判斷以 "狂"為總態(tài) ,其次是從氣質(zhì)、心性 修為、師古以及綜合藝術作用等諸多方面嘗試探尋其風格的成 因 ;最后提出徐渭書法風格的啟示所在。 【關鍵詞】 徐渭狂 通融 自在 渾化⑨ 歷屆 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 s( 一立At=t 論文選囪瞿 對于徐淚的書棒,目前的研究主要著眼于他對傳統(tǒng)的反叛上,比如說論徐 渭對帖學的沖擊,對古蓓的不屑一顧,以及由此帶來其書法風格上的狂放奇肆 等等。諸如此類認定的合理性姑且不作評判,但單就論述的周密翔實方面尚存 在不少問題。徐渭的所謂反叛是否真地針對傳統(tǒng)?如果答復是肯定的, 則應該 到「徐淚書法風格論對傳統(tǒng)作出什么樣的定義?造成徐渭的反叛到底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這些作用落實到徐渭的書法實踐當是何種情形?徐淚狂放奇肆的書風,其意義在何 處?對當代書陸創(chuàng)作有何啟示?諸如以上問題,當前的很多研究文章并沒有給 出滿意的回答,或者說仍然沒有引起研究上的關注。而且很多文字很大程度上 還停留在只顧抒發(fā)感嘆而缺乏充分論證的層面,或者還只是在對作品進行點評 式地簡單介紹。所以對徐渭書怯地深入研究,目前還遠遠不夠。 本文自然無力承擔對上述問題的全部解答,而只可能選擇從某個專題切 入。這里選擇從徐渭書陸風格入手論說。徐涓書法風格到底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 征?如果說它奇幻多變,是什么主導\'性因素將其統(tǒng)攝于徐渭一身?如果說它以 動為用,在作品上是何種表現(xiàn)?成就徐渭書法風格首先不能忽視其與生俱來的 e馬 氣質(zhì)的作用;其次是心性修為所成就的境界從根本上決定了徐渭的書撞品格, ·煒 而這一點往往為人們所忽略g再者是徐淚師古而化對其風格的作用。而以上所 論最后自然引出徐渭書法獨特風格的啟示所在。本文將以如上思考展開論述, 希望能對徐渭書法的深入研究做出力所能及并且有意義的探索。 一、 徐渭書法風格特征 徐渭書在去大多以奇幻多變的面貌呈之于世,但是這種以動為用、戀情任性 的表現(xiàn),以及在審美指向上多元豐富的風格特征并沒有讓我們感受到徐渭其書 的散亂游離和飄乎不定,而是更為深切地體味到一個天才藝術家的無比創(chuàng)造性 與無限可讀性。斯人疏狂不羈,眼空千古,但其性情氣質(zhì)在總的風貌品質(zhì)下又 具有常人難及的多重性,從而形成作品多變的特征z斯人無法無天,無古無今,⑨z歷屆 但緣其資質(zhì)的卓絕、能力的多方,書主主表現(xiàn)上的狂咨不羈叉絲毫沒有妨礙他在 書法 天荒地老與毫發(fā)必精之間相融無植。這便是徐渭之所以為徐渭者 ! 而且我們還 專業(yè)碩 能看到,作為人藝通融的他,除書蓓一途外,繪畫、詩文、戲曲領域皆有相似 士學位 的風格反映,而這同時也是對其書陸風格形成的極好印證。 論選 文 表一是對徐淚一批書法代表作品的風格類歸,足以讓人看到其指向的豐 圈圈 富。 要說徐渭書蓓一書一貌, 也并不為過。 而且可讓后人驚嘆佩服的還不止如 2 此,眾多體貌的作品之所以能自然妥帖地統(tǒng)一于徐渭一身,之所以不論以哪種 3 2 審美指向呈現(xiàn), 我們都能辨識出其為徐渭所書 , 這正說明徐渭的 "狂" 獨具深 2 3 3 意 , 并非通常所言的個\'性能作完全解釋 , 更深層次應當是人書無隔 、 人藝一體 虧 而使自己的生命能量以一種不拘于怯、不拘于理、不拘于情、不拘于形的方式 ii 最大限度地淋搞發(fā)揮與釋放。 所以 , 讀到他 《行草書應制詞詠劍軸》 式的點回 狼藉、 I昆茫一片,便沒有必要對瀟灑流美的《行書野秋千》感到驚奇不解:不 能因為"反叛傳統(tǒng)"時的無古無今,便懷疑徐渭對晉唐古峙的疏離??偠灾?, 書法的表現(xiàn)語言一一-筆站、宇昌、 章昌、 墨訟 , 以及表現(xiàn)的審美指向?qū)π煳级?言皆非障礙, 反而成為顯其性靈 , 達其情意的借緣。 故而 , 深入理解徐渭以狂 為歸的書陸風格特征,從中找到 "狂"放的諸多成因,并以此為切人點,觀照 徐渭的綜合藝術成就和藝術表現(xiàn)的豐富性,必有助于我們對其書陸的深入理解。 馬煒 表一 : 徐渭書詮作品審美指向歸類 作 口口口 審美指向 《草書杜甫詩軸》 疏狂選肆 《行草書應制詞詠劍》 《行書野秋千》 靈秀古艷 《行楷且無咎豬齒臼化佛贊并序》 《行書煎茶七類》 閑逸老健 《行書春興七首》 《行書花鳥圖卷題i寺》 瀟灑流美 《行書花卉圖卷題詩》 《花卉十六種題詩》 雄健沉密 《女芙館十詠》⑨ 作 口口口 審美指向 《行草四營詩》 秀勁疏落 《行草書杜甫秋興八首? 《題擬鶯圖》 稚拙古厚 自 《題菊花圖軸》 一 nH 一~ 、 徐j胃書法風格成因「徐淚書 法風 (一)氣質(zhì)之辨 格論 論徐渭書m風格的獨特性,以上文字僅是開篇之辭,之后我們將探其源, 湖其本, 一步步探尋這種獨特性的成因。既然常人言天才往往"天造",我們 不妨從徐渭先天己就的氣質(zhì)說起。一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其遺傳基因在很大程 度上已經(jīng)注定了他的氣質(zhì)特征,而且由于氣質(zhì)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不易受外界環(huán) 境的影響,所以它將持久性地貫穿一個人的一生而對他的行為方式產(chǎn)生影響。 馬煒 具有某種氣質(zhì)特征的人不論在何種環(huán)境,他們的行為、心理都因其氣質(zhì)作用而 蒙上一層特有的"色調(diào)"。徐渭以狂放出名,生來豪蕩不羈,不喜受拘束。后 人描述不乏其辭,而且多有文學修飾的成分。當然徐渭對自己的評說更有參考 價值。他曾言自己"賤而懶且直,故憚貴交似傲,與眾處不免袒褐似玩,人 多病之,然傲與玩,亦終兩不得其情也。" [I] "賤而懶且直"暗示他的狂多因倔 強不屈而生,一旦環(huán)境欲使自己的本意造成趨俗的屈從,他便會以狂與傲的面 貌出現(xiàn)。憚貴交但其內(nèi)心不折服,故而也就愈發(fā)地恃才傲物,對權勢屑不一顧。 讀徐渭詩文而欲起之于地下并與之把臂的袁宏道曾言徐渭在胡宗憲幕府中,以 一葛衣烏巾的身份竟然信心而行,遠臆譚謔了無忌憚,這雖難免有夸張之嫌, 但也足以讓我們想見其豪遠之舉。當然,八次鄉(xiāng)試一未售,于胡宗憲府又難以 真正施展才華只能空懷濟世之志,這對自信的徐渭來講,無疑更讓他青眼俗塵 激憤于世,于無形中加重他狂放的氣質(zhì)。 但是徐渭之狂并非等同放縱之狂。放縱更多的是迷失自性,不識真心的 迷亂自沉,是與世情同沉浮而不究自家性命在何處立腳的自我麻g醉而徐渭⑨ 歷屆書法 之狂,是識見本心自性而不甘同俗和塵的生命姿態(tài),是向往不屈于勢、不累于 情、不牽于塵物,如大鵬之昨天、按龍之戲海般自由自在的境界,更多暗含剛 專業(yè)碩 毅浩蕩的品格。 這與徐渭天生資性分不開 , 亦與他后天心性修為分不開 (下文 士學位論文 有i羊論) 。 而這里只想提及徐渭兩位老師對他的影響。 王龍溪被徐渭列為其 "師 選 類"第一人,徐渭將他和自己的關系喻之為孔子和曾點的關系,可見師生情誼 酣睡 融融。龍溪性通脫灑落,對徐渭氣質(zhì)性情的熏染自不消說。而另一位老師季本 因: 先生,徐涓曾為其作文數(shù)篇 , 語極推崇,謂之 "心事青天,胸次霧月,兒童 :i 不欺,鬼神可格" I2l,對老師"憫其志,啟其蒙"的恩德也十分感念。 [ 3J在徐 i 渭心中,季本的道德親和力很強"先生性至儉,數(shù)年不更一衣,至其施與,值 ι徐泊書法風格論 所宜,雖倒囊勿吝。人有過,務掩覆,有善,務為宣揚,有困窮,務為周恤, 至于以非義 , 則望然而起。與人無崖角 , 雖仆隸若可仰而親之。 ……不嗜酒 , 然喜恒豆腦邀同志與登泛,挾冊以往,詠歌講說,盡日而還。處家庭多闊略, 既絕不治生,教諸子亦疏其節(jié)目 ,使歸于自得。" [ 4) 而再來看徐淚對自 己評價 的一段文字,我們也不難體會到季本磊落坦蕩、耿介正大的人格對徐渭性情氣 質(zhì)乃至為人操守的感染"渭為人度于義無所關時,輒疏縱不為儒縛,一涉義 所否, 干恥垢,介穢廉,雖斷頭不可奪。……渭有過不肯掩,有不知恥以為知, 斯言蓋不妄者。" [ 5 ) 或許正是因為徐渭之狂融入了剛毅的品格 , 以正大浩蕩之 氣為底基,使得他的"狂"導向了向往自由、與世抗爭的解脫,從而在書陸乃 馬 煒 至整個藝術上達到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而并沒有讓其狂滑向人心之迷亂 邪妄一一即所謂放縱一途。但是,我們也的確不能否認,徐渭之狂很大程度上 導致了他極具悲劇色彩的一生。因為他的狂放自然難為世俗所容而遭人忌恨。 陶望齡曾說他"然性豪怒,間或借氣勢以酬所不快,人亦畏而怨焉",也非虛 言。 [6 J 徐謂之所以沒有考運,實難排除因 自 己脾氣而得罪權勢的可能, 更何況 , 假如真讓他這般生性的人進入宦途,等待他的恐怕也并非什么順適坦途。 [ 7)然 而這層悲劇(入世不達)同時也讓徐渭愈發(fā)明白塵世難托一一一心從藝術創(chuàng)作 中去尋求自己生命的自在自足才是他的歸宿。所以陶望齡說"文長負才,性 不能謹飾節(jié)目,然跡其初終,蓋有處士之氣,其詩與文亦然,雖不免瑕類,咸 以為成其為文長者而已",也算是持平之論。 [ 8) 此外,不得不承認徐渭氣質(zhì)的另一面敏感,對他開發(fā)自己所潛藏的兩 種能力一一極廣大與極精微起了很大的 "催化"作用。這種敏感意味著其人對⑨ 歷屆書法 外物感會體悟的深入度與廣泛度超乎常人。如果自然宇宙每一種物態(tài)每一種聲 專業(yè)碩 音都將引發(fā)其心弦的震顫與共鳴,那么這預示著此人在藝術上有超常的感覺能 士學位 力 , 有與自然通會冥合的能力 。 對于徐渭來說,敏感所帶來體悟的 "深與廣"論文 選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為磅暗大氣與毫發(fā)精微的一體無間,人與四時運行無處不在回 回回 又絲絲入扣的渾然狀態(tài)。 這也誠如徐渭一大解人袁宏道所說的, 山奔海立、 沙 起云行、風鳴樹愜、幽谷大都、人物魚鳥, 一切可驚可愕的自然物相與徐渭相 融相化,而待其創(chuàng)作,既可放意千里,又能鬼語秋墳。 (9)徐渭所具有的敏感可 M 以說與生俱來,但是后天諸多因素的"助長功效"也不可輕視。這里想著重說「徐 淚 書 明兩點因素。其一是徐渭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徐渭是庶出,而且大約出生僅百日, 法 風 其父便患病身亡。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一個幼小心靈多半會變得善感起來 , 格論 對身邊的環(huán)境, 這樣的小孩也多半會比一般小孩有著更多的敏感。 更何況徐渭 十歲那年,徐家由于要維持生計不得不遣賣一批憧仆,而其中便包括徐渭的生 母,這肯定無形中又加重了他的敏感氣質(zhì)。 [ 10]其二是他的心疾。徐渭本來一 貫敏感 , 加之 自幼生活多遭變故 , 成年又八試未中, 歷經(jīng)磨難, 種種原因誘發(fā) 了他的"心疾"。病發(fā)時多疑焦躁,精神迷亂,對外界剌激的反應異常強烈,嚴 重時失去理智甚至發(fā)瘋。就這一點而言,他的敏感導向了一種非常態(tài)的病癥, 對自己的身心已構(gòu)成嚴重傷害。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根本說不上心手雙暢的創(chuàng)作 民寸峙 H 佳境。然一旦這種敏感被"善用" (徐渭以自身的心性修為調(diào)節(jié)) , 使人處在身m 心與 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其必將轉(zhuǎn)化為敏銳的藝術感覺, 帶來資質(zhì)才情淋漓盡致 的發(fā)揮。當然,解釋徐渭的敏感,以上兩點因素實在顯得很單薄,因為其敏感 應當是先天遺傳、 后天境遇、學養(yǎng)以及藝術綜合修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本文 在此更重要的是想提示出敏感對徐渭藝術的作用 ,至于全面解釋其敏感的成因 , 留待以后專文討論。 (二)心性修為 單從氣質(zhì)性情上論徐渭書法還遠遠不夠, 其書陸之所以能奇幻多變 , 達到 以狂遠為歸的渾化境地,恐怕僅僅以上文字還難以解釋透徹。世上狂放之人何 其多,而書成如徐渭者又有幾人?如是發(fā)問讓我們必須進而從徐渭的心性修為 上作出解答。 心性修為是人尋求生命智慧在知與行上履踐體認的過程 , 而心性⑨ 歷屆 修為所成就的層境將從根本上決定著此人在書怯上的境界,決定著人與書、人 書法 與自然涵融通會的程度。故而歷代藝術大師無不把追尋生命究竟之理與追尋為 專業(yè)碩 藝至高之境視為一事,把心性修為與藝術修為視為一事。徐渭自然不例外。 士學位 徐渭的心性修為得力于王學、老莊、釋家三家,其最終兼容三家而融為一 論文選跚盟國 用。我們暫且就其牽牽大者分別論之。 于王學,徐渭的體認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辨"惕" 與"自然"; 二是析"稽古"與 "明心"。 = 關于前者主要是因徐渭兩位心學上的老師一一季本與龍攘的理論分歧而 生。 其分歧在黃宗袁 《明儒學案》 卷十三 《浙中王門學案 ·三》 中有明確的交 eM 代"先生(季本)最著者為《龍?zhí)琛?一書 , 謂:‘今之論心者,當以龍而不以 ←徐 鏡,龍之為物,以警惕而主變化者也。理自內(nèi)出,鏡之照自外來,無所裁判, 淚書法 一歸 自然。 自 然是主宰之無滯 , 局常以此為先哉? \'龍溪曰:‘學當以自然為 風格論 宗,警惕者, 自然之用 , 戒慎恐懼未嘗致纖毫之力 ,有所恐懼便不得其正 矣。\' ……先生終 自信其說,不為所動。 先生憫學者之空疏, 只以講學為事, 故 苦力窮經(jīng)。" 顯然季本與龍溪在致"良知" 的理路上有所差異 : 一個重慎獨的 警惕功夫, 一個重良知的當下現(xiàn)成。按王陽明心學的意理 , 人心的本體 自然明 覺虛靈, 隨而感物, 善惡 自辨, 黑白自 分, 活脫脫與天地化融一片g 但人生于 塵世,世間意義的種種意念、欲望、 識見漸漸使得本來澄明的本心受蒙蔽,因 此就需要以格物致良知,通過自省慎獨的功夫剝?nèi)ッ杀沃锒谷酥孕詺w于 馬 煒 顯豁。弟子王龍溪承師說又有發(fā)明之處, 比如他強調(diào)天機無安排 , 良知現(xiàn)成 , 即功夫即本體,即收攝即發(fā)用,在為學風格上趨灑脫。而季本則擔心龍溪一路 會流入狂妄放逸, 故而重"惕" 的功夫以戒徒求" 自 然" 的空疏之病, 在為學 風格上趨穩(wěn)實謹嚴。徐涓作為他們兩人的學生似乎并沒有執(zhí)其一端,而自以圓 融的態(tài)度對待兩家。 一方面徐渭憂季本之所憂,戒以妄為自然,在《讀龍?zhí)钑?中明確指出"憂道者以自然之足以救支離,而不知冒自然者之至于此也","然 所要在惕而不在于自然也", "既病之人心,所急在于功夫也" [ll]; 另一方面又 與龍溪心神相契,謂 "心之善應,亦自然也, 應而至于毫厘纖悉之不逾矩,造 次顛沛之必于是,亦自然也" [口l 。 表明他認為致良知的最高階段當是即功夫即 本體的天機自動。然而通融兩方面,徐渭終歸以為"惕之與自然,非有二也, 自然惕也,惕亦自然也。" [13] 兩位老師只不過是一個 (季本) 就良知本體說功 夫 , 一個 (龍溪 ) 就功夫說良知之本體, 所歸不二。⑨ 歷屆 書法 關于后者同樣起驚于王門后學的理論分歧。我們知道,王陽明的心學以 專業(yè)碩士 "心即理"為邏輯起點而展開,與程朱理學的"即物窮理"有所不同,他認為 學位 "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微處, 是人心-點靈明",即便是儒 論文選回 學《六經(jīng)》之學,也僅是"吾心"的注腳而已。其弟子龍溪更是發(fā)揚師說,言: 圄囡 "常使胸中豁豁, 無些子和、滯, 方是學", 強調(diào)體認人之 "一點靈明", 發(fā)明本 心。但事情往往容易從一端滑向另一端 , 受王學這種思想影響的很多人不是讀 書太認真而是轉(zhuǎn)而學尚空疏,荒經(jīng)蔑古,背離陽明先生的本意。而季本正是針 M 對這一風氣主張宗經(jīng)稽古,宗法六經(jīng)而發(fā)微。他的學生徐涓在《奉贈師季先生「徐 淚 書 法 風 格序》中對季本的用心講得很明白 "新建宗謂俗儒析經(jīng),言語支離,以為理障, 人人得而聞也。后生者起,不知支離者之心足以障理,而謂經(jīng)之理足以障心 , 論 或有特為棄蔑典訓, 自以獨往來于一真,其拘陋者溺舊聞,視附會i責爛之談, 輒搖手不敢出一語。先生則取六經(jīng),獨以其心之所得,以一路竟往其奧,而悉 摧破之。 " [ 14]而且在《稽古閣記》一文中把自己的為學態(tài)度表達得更為鮮明: "t者 經(jīng)之不可以忽,而后之學者必有事于稽之者,蓋如此。 其后辟外馳者過于懲咽, 遂欲盡束文字,直取明心,其意本以救支離之弊,而不善學者,頓入于滅裂而 不可繩。"[I5]顯然性情上的狂放絲毫沒有妨礙徐渭在為學上的變通態(tài)度:對棄蔑 典訓、 自用自在的放逸者戒以稽古 , 對學問支離反障明理者醫(yī)以明心:不能因 馬煒 為圖發(fā)明本心的自在而忽視知古與辨古的功夫,也不能因為窮經(jīng)稽古反而淡忘 發(fā)明本心的最后歸宿。 就老莊之學的修習, ?徐渭集》 中似乎并沒有系統(tǒng)論述的文章,多是零散 分布在一些篇目當中,但用心歸納,仍可發(fā)現(xiàn)徐渭著重在兩個點上論老莊:一 是論不辨物我之"喪我": 一是論靜修養(yǎng)生。 徐渭有一篇《借竹樓記)),全文以龍山子與方蟬子的對話組成,從中可 見他對莊子精神的深刻領悟。龍山子依竹林結(jié)樓,名之日借竹樓,他的朋友 方蟬子則認為無所謂借,亦無所謂不借,提出"樓借竹"還是 "竹借樓"的 論題: 方樣子曰 "子見是鄰之竹而樂 ,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坎? " 曰 "然 。 " " 然則 見他鄰之竹而 樂 亦借也, 見莫非鄰之竹而 樂亦借也, 又 遠而見會稽之山與云天之所覆而樂,亦莫非借也,而又胡獨于是鄰之竹?⑨ 歷屆書法 使吾子見云天而樂弗借也,山而 樂 弗借也,則近而見莫非鄰之竹而樂 , 宜 亦弗借也,而又胡獨于是鄰之竹?且誠如吾子之所云低,而進吾子之居于 專業(yè)項 是鄰之東,以次而極于云天焉,則吾子之所樂而借者,能不以次而東之, 士學位論文 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鄰乎?又假而退吾子之居于云天之西,以次而 選 極于是鄰,則吾子之所樂而借者,能不以次而西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 瞌 在于云天乎?而吾子之所為借者,將何居乎? "龍山子星然曰 "吾知之 啕刀丐淚書法風格論 矣 , 吾知之矣。吾能忌情于遠,而不能忘情于近 , 非真忘情也,物遠近也。 幾逐逐然于其可致,而飄飄然于其不可致,以自謂能志者,舉天下之物皆 若是矣。非子,則吾兒不免于蔽。請子易吾之題,以廣吾之志,何如? " 方樣子曰"胡以易為?乃所謂借者 , 固亦有之也。其心虛以直,其行清 以逸,其文章鏗然而有節(jié) ,則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錯以 團,其勢昂以聳,其流風瀟然而不冗,則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 而何不可之有? " [1 6J 借與不借之分實緣一己之識、一己之情;人與物兩相隔,自起分別之心 一一借與不借由此而生。 那么如果達到莊子所謂的 "忘我" 、 "喪我" , 物我相 涵不辨,又有什么借與不借之別一一說借何妨, 說不借亦何妨。 方蟬子已經(jīng)體 悟到只有"真忘情" , 才能最終打破人與物、 己與他之間的阻隔 , 達到"天地 馬: 煒\' 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一一竹借我,我亦借竹。當然方蟬子所體 悟到的也正是徐渭所體悟的。 徐渭青年時代便對養(yǎng)生f~性之學有極大的興趣, Il7]后來更是出于調(diào)養(yǎng)自己身 心的需要 , 在獄中注《參同契? , 可以說他對此門學問頗有精研。 養(yǎng)\'性之學是 驚老莊而展開的性命之學,其原旨在于收攝體氣歸于離真, 使人的精氣元神不 因馳于夕|、而被消乾夕|、泄 。 世人往往因為擺脫不了情與欲等意念的困擾, 外逐于 物,內(nèi)迷于真心,所以老莊注重心之虛靜,從而以虛感物,以靜納動,達到人 與自然同呼吸的最佳狀態(tài)。老子言 "夫物蕓蕓, 各歸其根,歸根日靜,是謂 復命。 " [ 1 8]莊子言"兒子終 日啤而瞌不嘎 , 和之至也z 終 日握而手不挽, 共其德、 也:終日視而目不脯,偏不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 其波。 " [1 9]兩家皆示人以靜修要義。 徐渭有《王山人贈言》 一段話, 明示養(yǎng)生的要旨 "凡人勞則氣亂,氣亂歷屆書法專業(yè)碩 則風,風則波,勞甚則風急而波駛,或為逆上。靜軀而忘心, 則風止而波寧, 上下各循其營,如此則守且無事也,而何事于中? "[20]另外他還有一篇 《治氣治 士 學 位 心?,對這一要旨發(fā)明得更為詳盡"心,水也,氣,波也,鼓且決者,其風也, 論文選 鼓且決而至震蕩且奮迅者,風之極也,而敗焉者,其溺也。故欲止其波,澄其 圈 水,莫若去其風。" [21J 在他看來 , 由 "鼓且決" 而得的勇猛勃發(fā)之氣似乎可以 EF 讓人強盛無敵,但衡之以莊子所說的"夫忿撞之氣,散而不反,貝Jj為不足"[22l, 這種由"鼓且決"而得的勇實際上反而掩蓋了內(nèi)在的虛虧,所以還是要"敗"。 到「徐泊書法風格論正因如此,需要止波、澄水,復其心以至純至柔、至大至剛的本性,發(fā)其心無為無不為、不求勝而無不勝的功用。修得這一境地便會如徐渭所說 "至其謹 于鬼神所不得窺之際 , 視其氣息之柔 , 若屬擴而欲絕, 而心之澄且燭也, 若淵 之未瀾而旭之始登。以至于枉直辨,義利明,則大者塞于天地,然后機之敏而 斷也若舍括。 " [23] 浸淫王學、老莊提供給徐渭參悟釋家的方便,而且其間當然少不了龍溪、 錢根等人對他的開啟。[24]徐渭修習釋家所得直指其精要所在一一明自性得清凈, 破除諸相得圓融。釋家認為宇宙萬物因緣有無而主生滅,因緣相依而生流轉(zhuǎn), 人之所見只是一暫駐的表相,非物的本體,但同時本體又依附表相而顯,故空 有非二,體用歸一。而世俗之人認暫駐之相為真實,為物所迷,為物所困,故 馬煒 而煩惱生,自性迷。那又何以息煩惱,明自性?只有因表相識本體,因流轉(zhuǎn)不 定知物非實有,因煩惱而明清涼一一所謂一念覺即明,一念不覺即迷。而且釋 家在辨析空與有、體與用、明與迷上正顯其理栓的圓融。徐渭悟六祖慧能的"無 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提出"破除諸相"以直明本心,可謂直得佛 理的根要所在。[25J徐渭有詩 《禪房夜話,和韻書付玉公》云"一月真時月月真, 何須種種別前塵。禪房昨夜燈前話,誰是客人誰主人? "[藥]語簡意深,寓禪家機 鋒,借 "客主"之問而暗喻破除因"所知"而生的分別,以達理事無礙的自在 之境。言圓融無礙徐渭還有一篇 《答北庵上人論明是因暗是緣書)),其中說"明 暗"一理尤見通透 "因愚記經(jīng)云:‘亦無無明盡。\'因思口祖此言,意者謂不 至無無明盡, 則尤有明可明,明即是著, 即是暗之根,即是暗之因也,故暗復 緣之。暗而忽明,明而復暗,以此相緣,無以極己,故暗亦因也,明亦緣也, 故曰: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也。叩7]明與暗相因而生,皆非實有,故 而徐涓要 "破" 之 , 得不執(zhí)一端的無礙圓融。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王學、老莊、釋家三家分別說起并不意味著徐渭在心性修為上"分別"三 處。汲取三家,互相體認證悟而歸于一處應該是他心性修為的大路徑,何況三 家又都是顯性求慧的究竟之學。能夠看出,徐淚不同的修證途徑最終都落在自 性的明覺澄徹,人與物、人與事理的無隔無間,通融而化。而恰恰是這一明覺 與通融,最終決定著人與藝的關系,決定著人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在藝術上得以 解脫,得以自在。再具體到書法,正是因為"明",故作書情顯意豁,極盡"變" 則而自性不失;正是因為"通",故人書一體,人注無間一一人緣藝之形跡而 顯其真性,形跡因人而顯其鮮活。愈能明覺通融,為藝為書也就愈解脫,愈自 在。故爾,徐渭在心性最高層境的修為正顯示了其書怯得以超拔絕塵的"心源" 到←徐淚書法風格論 所在! (三)化融古法 心性修為作用于書法亦反映了書陸實踐對心性修為即得層境的印證,所以 對徐渭而言,人與書的修證同體相用,成人與成書一體無間。既然徐渭以書畫 為自己安生立命的宅所,那么這注定了他終生在此領域的不懈耕作。自然,書 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讓他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師法古人。 馬煒 師陸古人,徐渭看重的并非僅是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語言一一一技法所能帶給他 在表現(xiàn)上炫人眼目的方便,他更為關注在技怯背后所蘊藏的古人的真精神,所 以他學習古人的過程正是領悟其真精神的過程。徐淚在《書季子微所藏摹本蘭 亭》中說到"非特字也,世間i者有為事,凡臨摹直寄興耳,株而較,寸而合, 豈真我面目哉? II伍摹 《蘭亭》 本多矣 , 然時時露己筆意者 , 始稱高手。 予閱茲 本,雖不能必知其為何人,然窺其露己筆意,必高手也。優(yōu)孟之擬孫叔敖,豈 并其須眉軀干而似之耶?亦取諸其意氣而已矣。叩8]在徐渭眼中,臨摹作為師法 前人的手段,"株而較,寸而合"式的郎郭學步只能得古人皮相而已,真正的 師陸當是識技住所載之本, 所借之托。 既然一旦識其所本所托, 外在的技陸自 然為我所"破"所"解" 一一技法乃緣情而生的物質(zhì)跡象,那還有什么必要斤 斤計較,"井其須眉軀干而似之",只當"取諸其意氣"了。正是因為徐淚的師 法態(tài)度直指書藝本源,難怪有前人要說他"放言高論,不復問古人法度為何 物" [29]了。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徐渭直指其本的態(tài)度是以知古、辨古為基礎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 \'3 的,因為直指本源是學習的 所歸,知古、辨古是學習的必 士學位論文選 守 拭去會 需,兩者是一體同步進行的。 在《跋張東海草書千文卷后》 毛‘ 中,徐渭告誡如若只是看到書陸最高階段便妄圖一步登天而廢卻刻苦的修習過程, 川刊「徐洞書法風格論 只能是流入妄邪"天成者非成于天也,出于己而不由乎 ~ 人也。蔽莫蔽于不出乎己而由乎人,尤莫蔽于罔乎人而詭乎己之所出。凡事莫不爾, 而至獨于書乎哉?近世書者 闊絕筆性, t危其道以為獨出 乎己,用世盜名,其于點畫漫 不省為何物,求其仿跡古先 以幾所謂由乎人者己絕不得, 馬煒 圖 1 行草書杜甫秋興八首 況望其天成者哉!叩0]看來, 不知古便獨出乎己以求天成的狂妄者和為法自縛的隨人腳踵者不是落入這一邊, 便是落入那一邊一一一個鸚鵡學舌,一個癡人說夢。徐渭強調(diào)識其本源與知 古、辨古的一體互用,強調(diào)以變通的觀念師法古人,這正是他的可貴之處。 正是因為他在師告古人上的變通態(tài)度,自然有其化融古蓓的具體實踐。憑 借什么來化融,正緣于徐渭的知古、辨古,對古蓓的深解:何以能夠化融,正 緣于徐渭認自性的不迷、情意的顯豁是為書之本,而最終化融的目的便是以我 為本,以古為助,從而化他神為己神。徐渭對二王一路即以晉唐為宗帖學一派 的筆告形態(tài),并非如有些人說的"不問古人居度為何物",他對借硬毫筆鋒使 轉(zhuǎn)之便而施之以切、砍、翻、絞、折、轉(zhuǎn)等鋒面變化的技法有熟練的掌握,對 此,我們不妨參閱他諸如《行草書杜甫秋興八首》一類的作品(圖 1 )??梢哉f, 正是因為徐得對傳統(tǒng)帖學的核心技陸有知與辨的功夫作支撐,他在大量書法作 品中所展現(xiàn)出的任性直書、信腕直寄,并沒有成為闕絕筆性之類的詭其道以為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獨出于己的異類,反而顯出一種破"僵滯之相" (不能化用的技鹽程式)之后 的從容自在。也正是有了這種從容與自在,徐淚不論在師鹽前人哪一家的時候, 總會表現(xiàn)出非凡的自信:篤信我之自性從來不會被成法所迷亂?;螅孕懦泄?能化的作書之法不會縛束性靈的顯現(xiàn),反而成全了自己在更大空間的自由抒發(fā)。 在徐渭變幻莫測了無定則的作品里,我們非要找出他的取陸淵也只能在一些師 躪圈 法痕跡稍見明顯的作品中勉強做到。但是徐渭無論師在是哪一家,總是帶有強烈 的"本我"色彩。這種"本我"正是師法古人得以實現(xiàn)化融的關鍵:前人的技 單程式i者要素依徐渭情意抒發(fā)而自由用之。至于在行書一類書作中,徐渭則保 持他的一貫面貌用筆堅實放逸,體態(tài)搖曳舒展,章法散側(cè)跌巖更兼疏放, u←徐 而前人所備的已成之怯此時己被徐渭徹底消化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應之于當下 洞書法風格論 書寫變?yōu)閷记稍谌ザ鹊碾S機(依情緒、感覺、筆意、筆勢等因素)調(diào)度,合與 不合前人之戰(zhàn)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圖 2)。再就草書一類概而說之,除去保留 晉唐草鹽的一類作品外,大量的作品可以說真的已經(jīng)化融到"不問古人陸度為 何物"的境地,古撞在這里僅僅留下了幾分依稀可辨的影子,一切都是混茫一 片了。 徐渭在師古上的化融 其實也正是貫徹著人與怯 馬煒 兩不相妨的大原則:以古戰(zhàn) 助我之情意顯豁然而本我 不立,自性不明又何以言助 我?在徐渭的書怯學習進 程中,正緣于這種認識高 度,方能隨學隨化,故他每 走一步其實都是為著與書 蓓的最高層境相打通。于 是,我們所看到徐渭本色鮮 明、奇幻多變的書陸面貌自 有其充足的內(nèi)心依據(jù)和可 馭、可發(fā)的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 理解徐渭書藝的根本所在。 圖 2 行書女芙館十詠卷⑨ 歷 屆 書 法 專 業(yè)碩士 (四)自在之境 學位 論 文 成就徐渭書陸的奇幻多變,除了氣質(zhì)、性情、資質(zhì)、心性修為以及對書話 選 語言自由運用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外,創(chuàng)作時的即興隨機或許也是其書作風神超 逸的助緣。即興隨機意味著徐淚常常因某種外在的緣由使自己書興大發(fā),不可 阻遏。比如《書花志夫人宮詞卷后》記述他因與朋友論宮詞打賭作書。 [ 3 1J而 C 且似乎美食佳釀也特別能激發(fā)徐渭的創(chuàng)作興致,就此他多有夫子自道 "萬歷「徐淚 辛卵重九,史甥攜豆酒問蟹換余手繪。時病起,初見無腸,欲剝之劇,即煮酒書法 以晚之。偶有舊紙在榻,潑墨數(shù)種,聊以塞責,殊不足觀耳。天地山人徐渭書風格論 于葡萄最深處。叩P明日擬書茶類,能更致盈尺活蜘否?是一難也,呵呵。叩3J這 種借興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大同于神怡務閑式,但這毫無疑問有益于徐渭將自己 的狀態(tài)、情緒同書寫感覺最為徹底地打通于當下,以心手不礙的最佳狀態(tài)盡性 書寫。盡性中徐淚不知我之為我,不辨陸之為主去,完全進入 "天機自動"的自 在境地。徐渭自己作畫好用"掃"、"抹" 、 "戲謔"等字眼來形容他當時的創(chuàng)作, 由此我們倒是可以同樣感受到他作書時的相似狀態(tài)(參見表二)。 馬 表二:徐渭提及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有關詩篇 煒 篇名 語摘 精理通毫末,物情無遁藏,平生江海心,游戲翰墨場。 《蝦蛤》 實理擬虛味,老蕃放筆狂。 老夫游戲墨淋漓,花草都于雜四時。莫怪畫圖差兩筆, 《題煙云之興圖卷》 近來天道夠差池。 《畫百花卷與史甥 , 世間無事無三昧,老來戲謔涂花卉, ……葫蘆依樣不勝 題日漱老謔墨》 揩,能如造化絕安排? 校枝葉葉自成排,嫩嫩枯枯向上裁。信手掃來非著意, 《畫竹》 是晴是雨;巨人猜。 《畫蘭》 醉涂醒抹總是春,百花枝上援精神。 東吳藥絹白;蒙漾,況值膠磯盞內(nèi)空。爛穎掃來孤鳳影, 《畫竹》 江湖細雨淡煙中。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醺髓 說自在之境可以落實到徐渭的每一件作品,而體現(xiàn)得最充分、最徹底的當 屬他狂選一路的草書。這類作品一般在尺幅土縱兩至蘭米左右,橫一米左右, 跟傳統(tǒng)尺幅迥然相異,是典型的書陸巨制。尺幅的增大無疑會使二王帖派用筆 方泣不易操作,筆法的豐富因之減弱自然難以避免,這對王鋒、傅山來說亦不 能免,對徐淚也是一樣。徐渭在他的這類巨幅草書里,似乎并沒有想到要盡力 保留古陸,反而借此生發(fā)出自己的表現(xiàn)語言。其用筆品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借鋒 面轉(zhuǎn)換以顯變化的跡癮,但概而言之,徐渭用筆以中鋒為主導。在迅疾靈便的 書寫中,筆鋒則出現(xiàn)聚合、散破,或者絞裂的種種變異形態(tài),而徐渭正是善用 這種變異,以情、意、勢、力的同步作用化種種變異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熘^書法風格論 點畫形跡。其用筆無定勢、無定則,時時處在因情意、氣機所生發(fā)的變化當中; 同時徐淚的用筆施以提按、疾澀之陸提按的自如生出筆意的膚巖起落,疾 澀互用生出的筆意既是流動飛逸,又是沉著豐厚充滿著深厚的內(nèi)質(zhì),它們的一 體兼用從而造成作品節(jié)奏的無盡變幻。在宇撞上,徐渭并沒有背離漢字造型的 根本規(guī)律,他在宇法上的極盡變態(tài),是依筆勢、章蓓的氣脈貫通而化用生形之 法。其宇掛在橫向上的特征尤為顯著:字體大多有一種極力外張,向周圍伸展 的姿勢,意欲達到上下四周說茫一體一一所謂"密不透風"的章法形式。其中 有些字的變態(tài)或斜伸橫沖,或緊縮欲崩,或離散無常,完全乖乎常人的眼光, 但若以點畫呼應的自然和通篇的化合一體衡之,此乖亦此合。而且正是勢變 馬 煒: (筆勢、字態(tài)生變的機巧)連綿不斷的流動形成了徐渭通篇章法既奇崛咨縱又 復歸渾然無跡的特色。還應注意,徐淚的用墨雖然不像他之后的王鋒等人好用 漲墨,但他在用墨上深悟枯燥潤濕相變相生之理,以力挾筆不避溫筆之I因反顯 筆墨的鮮潤清明,以勢的自然行走而出渴筆、枯筆,不見蕭索之病反得秋風燥 裂的老健風神。此外值得一捷的是,徐渭在用筆、用墨、字態(tài)、章法上的神乎 其用,無疑也得益于他在潑墨大寫意上的所得,如《雜花圖卷》 一類作品中所 顯露的不滯一物、著相即化,即與書&風神如出一轍。應該說,其書、其圃, 在語言的徹底自由、心性的澄明顯豁上是一體相通的。 當然,我們的分析可能有太多的理性色彩,也許徐渭在創(chuàng)作時什么都沒有 意識到,只是依直覺與一時的狀態(tài)書寫;而恰恰正是其創(chuàng)作的無須所以"然", 說明了徐淚在破解一切障礙(心的無負擔,蓓的化融)后所達到人書無隔、人 天與共的境界。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五)詩文、繪畫的作用 徐渭在藝術上有多途的實踐,所以,論其書陸風格的形成避開其他藝術門 類創(chuàng)作所起的作用是不全面的。這里就詩文、繪畫簡而論之。在詩文上,徐渭 主"本色",與其老師唐}I因之的文學觀念一脈相承。[叫"本色"在徐渭那里一 方面指支撐創(chuàng)作的應當是自家的真實情意,戒設情為之。他在給朋友丁肖甫寫 M 的詩序中言"古人之詩本乎情,非設以為之者也,是以有詩而無詩人。追于刊「徐 消 書 后世,則有詩人矣,乞詩之目多至不可勝應,而詩之格亦多至不可勝品,然其 法 風 格 論 于i寺,類皆本無是情,而設情以為之。夫設情以為之者,其趨在于干詩之名, 干詩之名,其勢必至于襲詩之格而剿其華詞。審如是,則詩之實亡矣。是之謂 有詩人而無詩。"[元]干詩之名、襲i寺之格已離詩之本i原甚遠,那么詩人再多有 何意思?緣自家情意正在自得自適,以我為本,沒有必要在自己身上"朱之 粉之, v青之壁之" , 徒添矯真飾偽之物。 [ 36 ] "本色"的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為表現(xiàn) 上的不拘成陸、定搓,當以師心橫縱、不傍門戶為創(chuàng)作的最終目標。 [ 37)所以, 不論前、后七子的宗秦漢、盛唐,還是i!唐宋的唐宋派,之所以皆落入規(guī)矩 古人而難以從根本上扭轉(zhuǎn)文風凋敝,在徐渭看來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 馬 終歸為古人所縛,不能"就其所自得,以論其所自鳴",從而達到化古自運的 煒 自由之境。 [ 3 8)徐渭明此理如《草玄堂稿序》所言"茍世之評君(挪仲玉)之 詩者,徒律之以漢、魏,則似不能無遺論于君。有深于儒與詩者,別作一觀, 獨溯君于無聲之前,若所謂‘天籟自鳴\'之際,則漢、魏、唐季諸公,方將 自失其軌,而視君之馳驟奔騰,蓋瞠乎其若后矣。" [39) 這里 , 我們也不難看 出,徐淚的文學觀念與其在書撞上重化融古戰(zhàn)而出己神是相通的。那么具體 到徐渭的詩文創(chuàng)作,正是依托其疏狂不羈的襟懷、敏捷無礙的才情,在多種 體裁、風格中把他的"本色"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更值一說的是,徐淚的才情 屬靈思妙悟,如風行一般時刻充滿著敏捷與機趣,袁宏道言f余謂"才思奇爽, 一種超軼不羈之致, 幾空千古" 正含此意。 [ 40 ) 而徐;目的才情恰是貫之于諸藝 的,其書t去的隨機生變、著相即化正得乎所謂才思奇爽。至于繪畫作用書法 須留意三點:其一,用筆跳腳靈便,筆勢奔行無滯,氣勢的流瀉無礙使其作 品呈現(xiàn)精力彌j蔭的特征,這在徐謂書與畫中是"聲息"相通的z其二,徐淚水⑨ 歷屆 墨寫意極善墨鹽,以筆墨相發(fā)得蒼j閏靈逸,這與其書用墨借筆而出,隨筆趣而 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 生妙用是一理并用的;其三,固與書在章掛上共同體現(xiàn)為以筆意的貫通、墨韻 的流暢以及空間組合上的相讓相就而成自然渾化。其實,以上蘭點與其在論繪 畫作用于書泣,倒還不如說提示出書畫兩道的通融互用。限于論文篇幅,這里 品盟蠟 暫且簡略言之。 一 -一~ 、 徐j胃書法風格之啟示 川劇←徐渭書法風格論 心性之于書提乃是其本源所在,心性修為的層境最終將決定其書住所能達 到的境界。故修為成為必需。本驚得在, 夫書自然有所托,無偽無飾:自性澄 明 , 為書自然情顯意豁, 不矜不做。而同時無盡豐富的技怯非隔于本心,而是 與己通融, 在最大程度上成為人之心性顯現(xiàn)的方便。 所以 , 諸如技法精能后的 "熟"何以不能得性靈鮮活的"生",執(zhí)性使情何以反礙格局的廣大,當于心性 作用書法這一層面多找原因。不能得"生",緣自性不立、人書相隔,技怯的 精能變成一種反掩本色的修飾;執(zhí)性使情即執(zhí)著一己,而所謂格局的廣大則需 要心與物相涵融的器量和德量。這是啟示之一。 徐渭書法創(chuàng)作中達到無告無天的自 由,一方面歸于其善于化融古怯直以我 馬 煒 神出之,再者是他深悟取乎未成之蓓的道理。取未成之告并非與取已成之陸相 背。前者多是在知古、辨古、化古的基礎上以合乎自然之理的形跡直通心性, 而后者更強調(diào)技法的積淀和錘煉。故前者可印證于原始藝術、民間藝術的天成, 后者可印證于一般文人書怯的精深。徐淚的創(chuàng)作通融于"取已成"與"取未成" 兩種形態(tài),無疑又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徐渭書怯創(chuàng)作的以動為用不僅體現(xiàn)為他一貫的不拘一格、奇幻多變,更體 現(xiàn)為隨機生變、著相即化;而與此相對應的以靜為用,在創(chuàng)作上更注重于風格 的不斷提煉與升華一一技怯的不斷精純,內(nèi)質(zhì)的不斷豐厚。這兩種創(chuàng)作形態(tài)從 人之心性總驚的顯現(xiàn)方式上說, 一種趨于酣暢淋漓,一種趨于平淡靜夜。所以 啟示之三是:所本歸一,分用無礙。⑨ 歷屆書法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選 E作者簡介】 馬煒,男, 1 9 76年 1 2 月 生于陜西合陽 , 1995年考入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 , 1 9 9 9年取得文 學學士學位, 2002年取得書 法碩士學位 , 現(xiàn)為 重慶教育學院美術系講師 , 重慶市書法家協(xié)會 會員。論文《氣質(zhì)之別與性情之辨一一祝允明、文微明比較》獲重慶市第四屆書學研討會二 等獎,書法作品入編《巴渝風重慶市第二屆青年書法家26人展作品集》。 噩 噩 "「徐淚書法風格論 hq 別 習笛 有 hPA H飛 羔 甜食簾,、山風4曹 專最耳,… 主句 t主 4飛, 是美元等不連 人私者認毛蒜搖"式刊j輩 馬 在 a ~,鼠\'即館 煒 其 斜 信爾地捕,則嚼煒\'← 展 不必 ,戶\'束建傳俐爭 h忽、、(.> 是 而 γ且究 哽 馬⑨ 歷 【注釋】 屆書法 [I] 徐渭 《徐渭集}) , 北京 : 中華書局, 1 983年版 , 638頁。 專業(yè) [2] 同[1 ], 661頁 。 士 碩學 [3] [4] 同[1 ], 643頁。 位論文 [ 5] 同[ I] 。 選 [6] 同[1 ], 1 342頁 。 疆醺 [7] 松年 《頤園論國》 中評徐渭一節(jié)雖難免有自身立場所帶來的偏激之辭 , 但仍不失見地之 深 ?古今國人 , 一有孤冷拒人之病,自覺清高 , 其實乃刁鉆古怪之流, 君子亦憎之, 小人 尤不相容,此等{尚入宦途,義道奇禍?!氂^畫傳之人,大半皆有嘉言熬行、 善政高文 , 不僅以幾筆書畫即為不朽功業(yè)。 吾輩所學之事, 本屬清高,切勿因此自抬聲價, 謙恭和藹 , 丘 尚不免遭忌件人 , 況耍名士脾氣哉?愚i冒處世謀生 , 先戒汪傲,孤冷乖僻 , 矯枉寡情, 此等 徐唱法風格論 人不可學也。 凡人一人此障,必無福澤,縱是回到絕I頁,亦屬汪怪, 其筆下亦必不近情理 , 既已自誤 , 更誤后人不淺。 . .. . . .惟徐天池恃才傲物 , 心地滴狹,修怨害人, 以致身遭刑獄之 苦……皆不善和光同塵之累耳e " [8 ] 同[ 1 ], 1339頁 。 [9] 同[ 1 ], 1342頁 。 [ 10] 同[ 1 ], 1 326頁 。 [1I] [12] [1 3 ] 同[1], 677頁 。 [1 4] 同[1 ], 5 15頁 。 [ 1 5] 同[1 ], 1004頁 。 [ 1 6] 同[1 ], 994頁。 馬= [ 1 7] 徐渭十多歲時即與同學蕭女臣等相與研讀老莊諸子及仙釋經(jīng)錄 (參閱 《徐渭集 · 徐文長 煒: 三集》卷二十六 《蕭女臣墓志銘}) ) , 后又隨長兄徐淮師道士蔣簍學道 (參閱 《徐涓集·徐 文長三集》 卷四 《蔣扶溝公i寺六首》并序)。 [ 1 8] 高亨 《老子正i古}) ,北京 : 古籍出版社 , 1 956年版 , 39頁 。 [ 1 9] 郭慶藩 《莊子集釋}) , 北京:中華書局 , 1 96 1年版 , 769頁 。 [20] 同[1 ], 548頁 。 [2 1] 同 [ 1 ], 89 1頁 。 [22] 同[1 9] 。 [23] 同[21] 。 [24] 同 [1 ], 1020頁。 口5] 同[ 1 ], 1 092頁。 口6] 同[ 1 ], 349頁 。 [27] 同[ 1 ], 1114頁 。 [28] 同[1 ], 577頁 。 [29] ?四庫全書總目- 卷一七八· 徐文長集》提要述徐渭為學、 生平遭遇 , 言他師法態(tài)度頗⑨ 歷草草業(yè)碩士學 有見解"蓋渭本俊才,又受業(yè)于季本,傳姚江縱r~之派,不幸而學問未充,聲名太早 , 一 為權貴所知 , 遂侈然不復檢束。及乎時移事易, {!宅僚窮愁,自知決不見用于時,益憤激無 聊,放言高論 , 不復問古人法度為何物。 位論文 [30] 同[25] 。 噩 [3 1] 同[1 ], 1097頁 。 黯 [32] 同 [1 ], 1095頁 。 [33] 同 [1 ], 11 27頁 。 [34] 唐順之被徐渭列入 "師類" 、 "紀知 " ((徐渭集 · 補編?, ?畸i普? ) , 他的 "本 色"說集中體現(xiàn)在《答茅鹿門主事書》一文( ?荊川集》卷四)。唐順之一生的文學觀念大 川刊「 致分三階段一一追隨前七子復古、 崇尚唐宋古文、本于自我真精神 ( "本色"說 ) , 而徐徐消 渭所受唐順之影響的正屬其第三階段。詳細論述參見左東嶺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tài)》第極法 風 格 三章。 [35] 同 [ 1 ], 5 34頁 。 論 [36] 同[1 ], 579頁 。 [37] 同 [1 ], 976頁 。 [3 8] 同上。 [39] 同 [1 ], 906頁 。 [40] 同 [1 ], 1347頁 。 馬 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