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譚張爭霸”大戰(zhàn)
張國榮與譚詠麟,從未想過決一雌雄,卻掙脫不開無形的戰(zhàn)場。“譚張爭霸”持續(xù)十年之久,兩大音樂天王爭霸角逐,將香港音樂推向亞洲的開端。
早在1977年,張國榮剛出道不久,與麗的電視臺簽約,朝氣蓬勃,蓄勢待發(fā)。原本與譚詠麟還未有交集,但已然作為相互比較的對象,出現(xiàn)在同一篇報道中。
一天,《明報周刊》記者與他相約見面,地點選在一間咖啡廳。他點了一份火腿蛋早餐,吃得津津有味,生來俊俏的他,加上最流行的卷發(fā),著實引人矚目。這一年,他只有二十歲。
記者問他:“有沒有人說你像溫拿的譚詠麟?你的發(fā)型與眉毛都像他的翻版?!彼c點頭,直言道:“他沒有我高,穿了高跟鞋只到我這兒。”邊說,邊用手比了一下額頭的位置。初生牛犢不怕虎,大抵是這般氣勢吧。
張國榮曾說“唱得不好,但是我喜歡唱”,那時聽他如此說,只是覺得他率直,可越往后越知道,他這是絕對的謙虛之詞。他用十年,拿下了香港樂壇的半壁江山,與赫赫有名的譚詠麟分庭抗禮,上演一幕幕龍虎斗。
1984年,張國榮憑借《Monica》,奠定了他在香港樂壇的無可撼動的地位。由此,他與譚詠麟一較高下的模式開啟。機緣巧合下,注定是他們二人,不得不站在對立的兩面,遙遙相望,做不得相互扶持的朋友,被外界的潮涌簇擁著,各自為戰(zhàn)。
28歲,跌跌撞撞一路走來,耗費大把的光陰,才得以將噓聲變成掌聲。萬事萬物,哪一樣是一蹴而就,但凡大成,皆是由點滴凝聚而成。
蛻變的過程,伴著陣痛,在繼續(xù)和放棄之間,張國榮選擇了后者。嘲諷、冷遇,延續(xù)七年之久,方才從絲絲苦楚中抽身,嘗到了微微的甜。
生命的洪荒之上,暗流洶涌,全憑一己之力護個人周全。他有鋒芒,卻不傷人,懂隱忍,知進退,處處以誠心代人。奈何,身在此山中,不由得要爭個上下,拼個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