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此后30余年中的洋務思想也有很大的發(fā)展和變化,其主要特點就是強烈的求富要求。這和當時中國的實際形勢和洋務派的經營狀況聯系在一起。
1865年9月1日的《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已初步體現了他的求富觀點。他說:“洋機器于耕織、刷印、陶埴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勞費……臣料數十年后,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p>
盛宣懷是人們所熟知的洋務運動的骨干分子,洋務派的核心人物。他雖不像李鴻章那樣與洋務運動相始終,并全面把控洋務運動的動向,卻基本獨攬了洋務民用工業(yè)的督理權。這是洋務運動的重點,也是盛宣懷賴以發(fā)跡的基礎。
盛宣懷1870年入李鴻章幕時,正是人民起義被鎮(zhèn)壓,列強加強軍事和經濟侵略,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刻,洋務運動從軍用工業(yè)轉向民用工業(yè),也即所謂以富求強。清王朝視近代工商業(yè)為拯救統(tǒng)治的頭等大事,盛宣懷適逢其時。他雖未參與洋務運動第一階段的近代軍事工業(yè)活動,卻不失時機地抓住了近代民用工業(yè)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和經營。
在那時,近代民用工業(yè)的發(fā)展十分艱難,不僅人員、設備和資金都來之不易,還遭到頑固守舊勢力的阻撓,令許多人裹足不前。盛宣懷在《致黃花農觀察》中回憶當時的情況說:“聰明才智之士,莫不避難就易,避險就夷。皆各思安坐致尊榮,不肯歷患難而希勛業(yè)。”盛宣懷就是為富強大局迎著“難”和“險”而一往直前,并以此“希勛業(yè)”而“致尊親”的。洋務工業(yè)企業(yè)主要是輪船、電報、紡織、煤鐵礦務四類,這些企業(yè)雖不都是盛宣懷創(chuàng)始,但后來卻基本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這與李鴻章對他的信任有關,更由于他以引進先進技術興辦近代工商業(yè)為中心的洋務觀點與李鴻章相一致的緣故。
陳三立在《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郵傳大臣盛公墓志銘》中說:
時文忠為直隸總督,務輸海國新法,圖富強,尤重外交、兵備。公則議輔以路、礦、電線、航船諸大端為立國之要,與文忠意合。
正是由于這種“意合”,盛宣懷才被信任、受重用,他也才終身以輪、電、路、礦“四者自效”,“殫精竭慮”,“艱阻而不悔,疑謗而不恤”(《盛公墓志銘》),因此也就“最受知李文忠公”,成為李鴻章的左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