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工作人員中,攝影師王小京進組非常早,甚至早于梁左。他名義上是攝影師,實則在早期起到的是制片人的作用。
王小京是英達北大心理學系的同學,他的父親王扶林是我國第一代電視藝術家,1987年將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搬上熒屏,成為難以超越的電視劇精品。
大學畢業(yè)之后,王小京并沒有受家庭的熏陶從事影視業(yè),而是分配到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教心理學,但上班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做本專業(yè)不太合適,當了一年半助教后,就從大學離職了。王小京很小就喜歡攝影,在此基礎上他開始學習攝像,而后正式進入了影視圈,拍過紀錄片、專題片、電視劇,有的作品當年還比較受歡迎,跟父親也合作過幾部短篇電視劇。
回國后的英達偶爾給王小京打打電話,但沒有密切的接觸。1993年初,英達準備自己做導演,他知道王小京對國內電視圈比較熟悉,就找到他幫著聯(lián)系圈內高手組建劇組。王小京利用自己的關系,負責找除編劇、演員之外的工作人員,組建起來一個四五十人的拍攝隊伍。相對于當時各電視臺的攝制組來說,這個隊伍就像是“野班子”。所謂野班子是指人員來自五湖四海,不像電視臺劇組差不多屬于同一單位,但值得驕傲的是,這些人大都是圈內公認的業(yè)務高手。
其中包括美術師戴延年。戴延年是科班出身,在上海戲劇學院學過舞臺美術設計,1979年分配到空政話劇團。先期的設計作品以話劇為主,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涉足電視劇,主要作品包括《宋氏三姐妹》、《皇城根兒》等,后者還是王志文和許晴的成名作。1990年左右,戴延年與王扶林、王小京父子合作過一部短篇電視劇《賭城情怨》。進《我愛我家》劇組較早的王小京,就把戴延年作為美術設計的人選推薦給了英達。按照英達的要求,這一人選最好搞過戲劇也做過電視劇,戴延年完全符合。而且更巧的是,劇組還沒有確定在工運學院拍攝之前,戴延年正好在那個演播室設計一臺晚會。這臺晚會的布景撤去之后,就直接換成了《我愛我家》的布景。
其實戴延年此前設計的《皇城根兒》也屬于室內劇,室內布景都是搭建的,只不過那是四面墻?!段覑畚壹摇芬蟮氖侨鎵Γ鄙俚囊幻嬲龑χ^眾席。正是這片觀眾席吸引了戴延年,讓他感覺此劇與戲劇貼得很近,但同時又是電視手段。
具體到設計,戴延年認為布景應該有戲劇的概念,道具不能完全寫實,但由于電視劇比戲劇更為生活化,所以又不能太假。況且觀眾離表演區(qū)非常近,道具太虛假容易穿幫。與一般的電視劇相比,情景喜劇的布景更為復雜,全部擺設都是從無到有,一點一點增加上去的。而電視劇拍攝畢竟已經有了一個實景,無非是再往里補充道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