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回 12歲初聞大郅(2)

姚明傳 作者:楊毅


在徐匯區(qū)少體校,姚明開始了籃球訓練。當時全國一共有3500所少體校,孩子們來這兒不是來玩的,是來吃苦的。姚明一個星期訓練6天,上來第一堂課就是蛙跳,姚明胖乎乎的,跳不起來,幾圈下來就累得不行,坐地上起不來了。后來開始有球訓練,不分位置,就是跑步、運球、投籃、傳球,周而復始,很機械化。所以,姚明當時一點兒都不喜歡籃球。后來姚明曾說,在基層教育上,中國教練和美國教練有很大的分別。美國教練鼓勵隊員做他喜歡的內容,而中國教練只是讓球員機械地重復。重復到最后,很多孩子就失去了最初的熱情。

轉過年來,到了1990年。進入90年代,時代發(fā)生了巨變。中國在北京舉辦了第十一屆亞運會。在這屆亞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一共拿了183塊金牌,可以說是拿金牌拿到了手軟。也正是從這屆亞運會開始,獲得獎牌的中國運動員也能得到一些比較可觀的獎金了。同時,因為亞運會大獲成功,在中國掀起了體育的熱潮,體育運動更加受到社會的關注。兩年之后的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一舉拿了15枚金牌。這些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拿到了奧運會獎牌的運動員更是不得了,不光有國家的獎勵、地方體育局的獎勵,冠軍們去香港時還能得到香港富商們的獎勵。電視、報紙,采訪不斷,真算得上是名利雙收。到了這個時候,中國人對運動員的看法、對運動員未來退役之后怎么去發(fā)展,慢慢有了一定改變。

也是在1990年,姚明第一次去現(xiàn)場看了場正式的籃球比賽。說正式,也不算特別正式,這是兩張方鳳娣的同事送給她的球票,比賽是美國哈林籃球隊的表演賽。哈林籃球隊其實就是把籃球變成表演和雜耍,怎么好看怎么來。這回可把姚明給看高興了—原來籃球比賽還可以打得這么有意思!基本沒什么防守,在空中飛來飛去,傳球、扣籃,什么動作都有,什么不可思議的動作都能做出來。姚明從來也沒想到,籃球也能打得這么精彩、這么好看!

這場哈林籃球隊的表演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姚明對籃球的熱情。

兩三年的時間一晃而過。8歲的姚明是一米七,到了11歲,姚明已經(jīng)一米八八了,已經(jīng)和母親方鳳娣一樣高了。不過,雖然練了兩年多,但這時候姚明的籃球水平還是不怎么樣。跑不動,也接不住球,而且,練的時間稍微長點兒就累。這兩年多,唯一有所進步的本領就是原地投籃,說投就投,投得還非常準,手感很柔和。同時又因為個頭高,所以沒人蓋得著,就是一架原地的高炮臺。

到了1992年,姚明12歲了,馬上就要小學畢業(yè)了。這時候,他又面臨一個重大的選擇。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是體教分離,如果選擇升初中,就只能放棄體育,你就不能成為職業(yè)運動員了;如果你要選擇吃體育這碗飯,你就得放棄受教育,就得進體工隊了。

這一點跟美國不一樣,美國是體教合一,體育蘊涵在學校的教育之中。運動員可以在學習的同時隨意地選擇他喜歡的運動項目,即使沒練出來,也還能拿到學歷,將來的生活也有所保障。但中國不是,如果選擇體育這一行,那么就只有華山一條路了。如果練出來,什么都不用多說,如果練不出來就玩完了。在這條路上玩完了的小伙子、小姑娘們難以計數(shù)。

姚明面臨的選擇,是選擇繼續(xù)念書,還是選擇進體校?這是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到底走哪條路呢?

在這個時候,徐為麗又來了,勸方鳳娣同意姚明繼續(xù)打球,實際上就是勸姚明別念書了。方鳳娣還是不愿意。其實,方鳳娣的心情很容易理解,那個年代過來的運動員真是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走他們的老路,大多數(shù)希望子女能多讀書、上大學。他們自己沒讀多少書,于是希望子女能好好讀書,將來可以有一個穩(wěn)定的、踏實的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