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以馬內(nèi)利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作者:黃飛立


  大概在我三歲時,祖父去世了。那天晚上,父母帶著我和其他一些人去東山浸會醫(yī)院,隱隱約約記得祖父躺在床上。護士忙進忙出,把酒精倒進臉盤里,然后點上火、搖幾下,大概是在消毒。當時我還不懂事,只是覺得有趣。關(guān)于祖父的事都是我長大以后聽大人們說的,不過并沒在意,只知道他叫黃在東,貧民出身,受西洋傳教士影響,是當?shù)氐谝慌堂?,現(xiàn)在廣西梧州祠堂里還有他的牌位。本來我的父親有許多兄弟姊妹,但都散失了,后來再沒有聯(lián)系上。

  我對祖母的印象要多一些,三歲以前是她抱著我長大的,我叫她“阿妹”,她叫我“飛立仔"。她是個典型的舊中國家庭婦女,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我不知道,但非常善良,也非常疼我,每天不是給我講故事,就是教我唱歌、講順口溜。比如有①  以馬內(nèi)利:神與我們同在。

  一首“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很長很長,現(xiàn)在我還能一字不漏背下來。記得最后一句:“……籮蓋圓,買只船;船沉底,浸死兩個番鬼仔,一個浮頭,一個沉底。"“番鬼" 就是指洋人,那時候我們受列強侵略,這首順口溜的最后不忘添上一句咒他們。還有那首很有名的:“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這首歌當時很流行,那一輩的人都會唱,也是祖母教我的。

  在我四五歲時,祖母去世了。那時我依然不懂,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記得是另外一個人抱著我,我一邊吃著糖果,一邊看送葬的隊伍,父母也在其中。

  1 9 1 7 年,我出生在廣州番禺。其實應該說,我是廣西的血統(tǒng),并且是壯族。但是在舊社會,少數(shù)民族受歧視,所以我家從父親那一輩起落址廣東,出來以后不敢說 自己是壯族,就都算是漢族了。

  民國以前,父親想考秀才,他對古文、歷史以及清朝里的一些事都非常熟,可是不久辛亥革命開始了,并沒有考成。父親也是信教的,為此結(jié)識了孫中山周圍的一些人,做過外交部長伍廷芳的秘書。所以家里有過一張孫中山就職的相片,后來兵荒馬亂的,搬幾次家就沒有了。

  那時候的政治很亂,父母親的一些朋友來家里吃飯,常常在飯桌上談許多事情,像蔣介石、孫中山、鄧演達、廖仲愷等等這些名字,我都是聽熟了的。有一次聽他們說,某某專員在火車站被人行刺,但是沒有打中,就逃到車站辦公的地方臨時避一下,結(jié)果走的時候,把公家柜子里的錢都拿跑了。政局里的這些故事很多,所以父親不喜歡做官,總在家里嘮叨,說:“政治是骯臟的東西?!髞硭o去政府的工作,做了廣東、廣西兩省浸信會聯(lián)合會的總干事。

  我的母親正相反,她是封建大家族出身,祖輩在寧波。我的曾曾外祖父是個欽差大臣,做過清朝駐廣州的鹽運使,那是個肥差,所以很有錢。后來廣州有兩個出名的百萬富豪,其中的“王百萬’指的就是我曾外祖父,據(jù)母親說,她小時候用的杯子、吃飯的碗都是金做的。但是到我外祖父的時候敗家了,因為賭錢。曾經(jīng)有一次,他一個晚上就把廣州整整一條街給輸?shù)袅恕懈叩诮郑瑢iT做鞋子生意的,現(xiàn)在也很有名,結(jié)果一個晚上就歸別人了。所以從我外祖父起,就破落了。

  我的母親思想比較開放,給自己放了大腳,而且從家庭里出走,到上海給一個醫(yī)生做幫手,學了一點西醫(yī)。但那個醫(yī)生對她剝削得厲害,于是她又出走,到 Et本學醫(yī),并在那里認識了一些人。原來她叫王素波,留學時受新思想的影響,給自己改了名字,叫王翰芙,取“漢虎" 的諧音?;貒螅赣H大概是在教會里和父親認識的,后來在培正女子小學做教務主任,也教過家政課。我是家里的第三個小孩,上面兩個姐姐,下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那時候廣州有好幾個教會學校,比如培正、培英。我上的是培正小學,校歌現(xiàn)在還記得:“培正培正何光榮,教育生涯慘淡營,培后進兮其素志,正軌道兮樹風聲,……" 另外還有培道女中、真光女中、協(xié)和女師等等女校,當時都很有名。解放后,培正、培道改成了廣州市第七中學,培英改成第八中學,直到 80 年代恢復了一些校名,其他的大概就沒有了。

  1927 年我十歲,母親因為和合監(jiān)意見不合,辭職不干了,帶我二姐先去了上海。一年以后,父親和我們幾個小孩也過去,坐一條招商局的輪船,把所有的紅木家具都搬上。

  那時我的年紀小,但表現(xiàn)得很 sm art,給箱子、家具編了號,清點起來很方便,一件都沒丟。到了上海,我們家就住在閘北一條鐵路的旁邊,不久,北伐的軍隊打過來,他們的火車進上海我都有看到。家里一個男傭可能是冒充上海的工人或者怎樣,北伐軍繳械時,他也去了,并且扛了一挺機關(guān)槍回來,把我媽媽嚇了一跳,讓他趕緊拿走。這是我對北伐軍的一點點印象。

  父親在教會辦的《真光》雜志里做主編,為了生存,母親也掛招牌 當醫(yī)生。沒過多久,蔣介石在南京建立 國民政府,伍廷芳的兒子伍梯云做了外交部長,又把我父親拉去做秘書。父親在南京干了兩三年,期間不斷地換部長,伍梯云下臺后,父親離開了一陣,后來又被孫科拉去做秘書。

  父親和孫科以前就認識。過去在廣州海邊的大衾島上,教會辦了一個麻風醫(yī)院,在我六七歲左右、父親做總干事的時候,教會派他和一個傳教士到美國為大衾島募捐,那次打的就是孫科的頭牌。后來教會為大衾島第二次募捐,又派我父親操辦這個事情,還是請孫科領(lǐng)頭。當時,孫科在南京做鐵道部部長,想拉父親做秘書,可是父親不喜歡做官,等募捐的事完了就想離開。于是孫科安排父親在上海的鐵路局做專員,負責京滬、滬杭 甬的鐵路線 (按:“甬" 為寧波簡稱)。所謂“專員" 大概就是什么事情都管,也可以什么都不管,具體我就不大清楚了。

  母親做小兒科的大夫,行醫(yī)幾年,總覺得責任很大,經(jīng)常失眠,所以幾年后就不干了,做家庭主婦。父親在國民政府里做“簡任官員",那是比較高級別的,相當于現(xiàn)在司局級以上、副部之下的一個級別,所以拿的工資不少,家庭境況好許多,供得起我們五個小孩念比較好的學校。大姐、二姐和我都在滬江大學讀書,妹妹在上海音專學鋼琴,弟弟先‘是在圣約翰大學讀經(jīng)濟,后來也轉(zhuǎn)到了上海音專,大概是學大提琴或者聲樂。當時教會學校很貴的,比如我在滬江讀書,一年要三百多塊,那么幾個孩子加起來,家里負擔還是蠻重的。到了每年交學費的時候,母親都要在那里算半天,就是說,也并不那么痛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