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珍帶孫子帶到七歲時,一次不經(jīng)意的際遇顛覆了她的生活,讓她再次成為生意人。
這是黃梅季節(jié)的一天,下著綿綿細雨,朱家橋來了個打著油布傘背著兩個帆布大包袱的中年婦女,用鹽城口音在街巷里吆喝:
“修套鞋哦——!”
“燙雨衣哦——!”
巧珍在家里聽見了,喊住那位婦女,說家里有套鞋要修。這雙矮幫套鞋是兒子參加工作拿第一個月工資后特地買了孝敬她的,雖然破舊了,她卻一直收在家里,舍不得扔棄。她原來并不知道膠皮的東西還能修,今天既然碰上了,便喊過來試試。
那婦女坐在朱家堂屋的門檻后面,借著外面的天光修鞋。兩只鞋全破了,好幾處裂縫。她先用銼刀把破裂處周邊銼毛了,再用廢膠皮剪成橢圓狀,也銼毛了,特別把邊緣部分銼得薄薄的,在上面涂上強力膠水,像貼膏藥一樣覆蓋在裂口上,用小木錘輕輕敲實,便宣告成功。修完后,她對巧珍說:“穿上試試,雖然是補過的,比新的還結實,包你再穿三年!”
那時候朱家的紅磚院墻還沒有箍,路過的人都過來看稀奇,家里有壞套鞋壞雨衣的人便回去取過來一起修。在這個陰雨綿綿天光暗淡的下午,鹽城婦女的生意做得熱火朝天,一雙手就沒停歇過。黃昏后檢點收入,竟有兩塊八角錢。巧珍眼睛變得明亮,心旌為之搖動。
巧珍留那婦女吃晚飯,人家倒也爽快:“那擾你家了,在你家賺了錢,還管晚飯!”巧珍爽氣地說:“不擾不擾,隨粥便飯!”
吃過晚飯,鹽城婦女請求留宿。巧珍有些驚訝:“你沒有生意船?”婦女笑了:“就這點小手藝,還要什么船?就憑兩條腿——到哪兒都是跟好人家借宿的。”
這天晚上,巧珍讓天寵跟爸爸媽媽睡,自己和鹽城婦女抵足而眠。睡前兩人坐擁被窩,面對面地交談,非常投機。鹽城婦女自豪地說:“干我這行,看上去一點兒也不起眼,背著兩個大包袱,風里來雨里去的,倒跟討飯的差不多——但苦得到錢哩。說真的,給個公社書記當都不換!”
當巧珍略帶羞赧地說她以后能不能也試著干干時,那婦女熱情地說:“可以呀,干呀!干這行不用幾個本錢,只要敢往外頭跑又肯吃苦,不愁做不起來。”遂把做這門生意的許多訣竅和在江湖上必須經(jīng)常應對的事例詳加介紹,末了專門交代一句:“千萬不要在家鄉(xiāng)做!要跑得遠遠的,免得熟悉你的人看見你賺錢,心里嫉妒,跑到干部那兒告狀拆臺,說你搞投機倒把,說你走資本主義道路。另外,跟著學的人多了,也會惹出麻煩。——這年頭,你是知道的!”
第二天早晨,巧珍熱情款待鹽城婦女,打了四個雞蛋的蛋茶,然后再吃面條。鹽城婦女享用后,打開帆布包,勻下幾樣修理工具和一些原料,離開了朱家橋。
巧珍在家里就用自己修過的那雙套鞋練手,在上面層層疊疊補綴了四五十個大大小小的“疤”,又設法找來一件壞雨衣,在上面剪上許多裂縫,生起小柴爐,用烙鐵和橡膠焊粘。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段時間后,她終于游刃有余,對做這門手藝有了充分的把握。
秋天,天寵開始入學念書。巧珍根據(jù)先前鹽城婦女的提示,去楚澤縣城采辦了修補工具和修補材料,懷揣兒子為她從大隊支書劉步云那里開來的表明貧下中農(nóng)身份的革命證明,踏上了江湖路。她的生意范圍覆蓋整個蘇南。蘇南比蘇北相對富裕發(fā)達一些,生意比較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