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壯年“在淵”,展現(xiàn)自我經(jīng)營能力(2)

大成若缺褚時健 作者:李林棟


人生新起點

轉機終于來了。1958年年底,頭戴“右派”大帽的褚時健先被任命為新平縣畜牧場的副場長,隨后不久,又被任命為新平堵嶺農(nóng)場副場長。他總是干一行愛一行,愛上一行又干成一行。1961年9月,摘掉“右派”帽子,被重新分配工作以后,褚時健正式進入了玉溪地區(qū)新平縣曼蚌糖廠,后進入戛灑糖廠(在褚時健的記憶中,這兩個糖廠就是一個廠),擔任副廠長一職。

這是哀牢山腹地產(chǎn)糖區(qū)挺有名的一家糖廠,以從甘蔗中榨汁為原料生產(chǎn)紅糖為主要業(yè)務。入職后,褚時健了解到,該廠雖然是當?shù)財?shù)一數(shù)二的國有企業(yè),但廠子每年虧損20萬元左右,連廠里一百多號工人的工資都經(jīng)常發(fā)不上,需要靠財政支持。為了維持生計,在每年非榨糖的季節(jié),廠里的工人們必須要到各處去打一些零碎的短工,否則,就連溫飽都無法解決,其生存狀況異常窘迫。

到糖廠后,褚時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熟悉業(yè)務的工人帶著自己到廠里和各公社零散的榨糖點進行仔細考察。此時,他的“換腦筋”思維被調(diào)動起來。經(jīng)多日思考后,他告訴工人們,廠里的榨糖過程太沒有技術含量,出1公斤紅糖竟需要12公斤甘蔗,木柴要消耗掉2.6公斤?!皼]有控制成本,當然不可能盈利!”褚時健下了結論。

虧損的源頭找到了,但怎么解決?如何降低成本?褚時健與廠里的管理層進行討論后,決定兩大措施同時下手:改設備!改燃料!

燃料方面,褚時健想到了“循環(huán)利用”。榨過糖的甘蔗渣暴曬后,可以用來代替木柴,這下子,成本馬上降了下來。工人們一片佩服之聲,但褚時健卻不以為然,他覺得,這是個稍微動一下腦子就可以想到的事情:“甘蔗榨汁后,甘蔗渣不是閑置就是白白扔了,沒有成本意識,它們完全就是一堆廢物,有心有意識了,它們就是能夠節(jié)約出來的成本?!?/p>

燃料成本降下來了,但設備陳舊也是一個大問題,連年的虧損使得廠子根本沒有資金來更新設備,而政府財政更不可能為了這樣一個廠子再撥款。要想扭虧為盈,必須自食其力,另尋良方。褚時健了解到,鄰縣有一家白糖廠效益不錯,而且近兩年剛剛更換了生產(chǎn)設備。于是他跑去那個廠,查看了那些被廢棄的生產(chǎn)設備,當機立斷要將它們?nèi)抠I下來。

這些龐雜的設備對于白糖廠的人來說正是一個負擔,處理起來太難了,賣也賣不了多少錢,留著又占地,褚時健來要,索性送給他!褚時健聞此滿心歡喜,他知道白糖廠對榨汁技術指數(shù)的要求要比紅糖廠高很多,而對方淘汰下來的這些設備的最低點很可能是紅糖廠的最高點。

將“變廢為寶”的設備用上之后,褚時健又將白糖的一些生產(chǎn)技術進一步“嫁接”到紅糖生產(chǎn)上,這樣生產(chǎn)出來的紅糖質(zhì)量比之前高出了好幾個檔次,廠子的效益大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