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北,渭水之濱的逍遙園內(nèi),有兩千多僧人在譯經(jīng),響起一片嗡嗡聲,有不懂的就到園內(nèi)的西明閣請教羅什。西明閣內(nèi),姚興手持舊經(jīng),羅什拿著新經(jīng),兩人在逐一對經(jīng),看是否合適。到通達處,兩人不由得哈哈大笑?;实塾H自譯經(jīng),也是一奇觀。
羅什現(xiàn)在有很多助手,也可叫弟子。前面說了僧肇,還有道生、道融、僧睿。
值得一提的是道生。道生是法汰在南京傳道的弟子,法汰圓寂后,道生就出來游學。在廬山住了七年,師從慧遠。又和慧觀一起到北邊。后來他又回到南方,說“一闡提”(就是很惡的人)也可成佛。觸怒了南京的僧眾,把他趕了出去。直到《大涅槃經(jīng)》傳來,人們才信服這一說法。涅槃就是大滅度、大圓寂。是指人的生命歷程中,在世俗受的苦難熄滅了,但隨之生度到另一個很圓滿的境界。毀滅即新生。道生還首先提出了“頓悟”說,對后世有很大影響。頓悟就是一下子覺悟,禪宗六祖慧能就靠這一學說起家。
曇扈原來是苻堅的衛(wèi)將軍,淝水之戰(zhàn)兵敗后,曇扈隨道安出家,后又到廬山慧遠那里?,F(xiàn)在是雙方的信使?;圻h自襄陽之戰(zhàn),道安讓其東下。后來就在廬山修持,精研般若學,有很多弟子,也是東晉佛界領(lǐng)袖。這天曇扈送來一封信,羅什打開來看。
慧遠問定佛三昧是怎么回事。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處,不令散亂,保持安靜,這個狀態(tài)稱為三昧。達三昧之狀態(tài)時,即能開悟真理,見到佛?;圻h似乎有疑問。
羅什寫信答復了慧遠,說定佛三昧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見佛。數(shù)月后,接到慧遠的回信,似乎并不完全同意羅什的說法。兩個人討論來討論去,一直到羅什圓寂。
后來慧遠把這些通信編成一本書,叫《大乘大義章》,有四萬來字。時人把長安和廬山看做佛教的南北兩個中心,是有道理的。
羅什除了譯經(jīng),還要講法,有千來人聽他講法。羅什滔滔不絕地講著,四周很靜,似乎連鳥兒也不叫,在樹上聽著他講。當時王公以下,很多人都成了居士,自然是姚興帶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