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棒的丹尼爾(Daniel Best)(一)

聲音的旅行 作者:一石文化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和Daniel的約定是在星期六的中午,早晨從我的住處出發(fā),柏林的秋天陽光燦爛,空氣仿佛被凝固住了,藍色天空下的柏林安靜得就像被罩在一個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罩子里面,有一點動靜都會被放得很大,偶爾傳來地鐵從天橋上駛過時鐵軌和車廂的碰撞聲,還有街道上有軌電車行駛中均勻的電流聲在空氣中交織回響。享受著這份寧靜的我在想此時的柏林人會聽什么音樂呢?

街上的所有的店鋪都關著大門,走過前天的小唱片店,走過昨天和Dr. Motte聊天的石頭臺階,走過只有在周日才會變得喧鬧的跳蚤市場,再走過兩個街口,看到了高高的路牌上我要去的街道的名字。

走進東柏林舊廠房改造成的辦公樓里,Sonar Kollektiv的辦公室在二樓,想來這里的租金不高,高大開闊的辦公室的一部分是唱片庫房,靠墻的架子上整齊地擺放著各個樂隊和藝人的資料文件夾,四周的墻上是所有Sonar Kollektiv的出品封面,靠窗凌亂的辦公桌前坐著一個人,從我進門開始就在不停地打電話,偶爾從德語中能聽出Beatport之類的英文,直到Daniel走進來我才認出那就是幾個月前來北京演出并且和我進行對談的Jürgen,他友善地對我微笑的同時仍然沒有停下來他長達幾小時的電話會議,Daniel告訴我Jürgen是在和藝人討論在不同Mp3下載網站的分成比例問題。

Daniel出生在美國,父母在德國工作,1984年來到德國,從1999年前開始和Jazzanova合作,在WMF俱樂部[1]組織策劃當時柏林最重要的俱樂部活動,由Jazzanova固定駐場的“萬花筒之夜”(Kaleidoskop Night),十年來參與的嘉賓DJ還有Gilles Peterson[2],King Britt[3],Carl Craig[4],Louie Vega,Kenny Dope等等。音樂風格從Hip Hop, House, Disco, Boogie[5]到Jazz,就像一個萬花筒一樣豐富多彩,變化多端。

今年39歲的Daniel身材魁梧,蓄著胡須,目光平靜而堅定,他的身份就像是一把折疊起來的瑞士軍刀:活動策劃人,藝人經紀,唱片公司A&R,唱片出版人和DJ。Daniel天生具備獨特的音樂洞察力,在全世界發(fā)掘有才華的音樂家,最遠到世界“郊區(qū)”的新西蘭,無論是雷鬼民謠(Reggae),還是黑人靈歌(Soul),Daniel是柏林最好的音樂鑒賞者。

Daniel的辦公室在樓上,這是一個和他的姓有關系的經紀公司,叫做Best Works,帶有更多他個人的色彩。我們在他的辦公桌前坐下,周圍的墻上是Best Works公司策劃的各種活動的海報,辦公桌上堆滿了世界各地寄來的小樣。Daniel并不是一個健談的人,從他的身上已經看不出他原來是美國人,我想用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問題打開他的思路。

Y=張有待,D=Daniel

Y:這一切是怎樣開始的。

D:對于我來說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瘋狂,記得當初Jazzanova的第一首作品《Fedime’s Flight》(1997),還是一個“白牌唱片”[6],后來Gilles Peterson和其他一些DJ開始在電臺里面播放,沒想到立刻火了起來,那個時候他們在一家叫Delicious Doughnuts的俱樂部里放音樂(從1995年開始),俱樂部想要出版一張精選唱片,于是他們就想為什么不成立一個廠牌來出版自己的唱片,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那么多獨立廠牌,于是很快就有View to the Future[7],Highfish[8]等一批藝人蜂擁而至找到他們想出版唱片,Jürgen,Claas,Alexander就更加堅定了決定建立廠牌的決心,這就是Sonar Kollektiv這個唱片廠牌的開始。而Jazzanova的概念始終就是一個結合了多種音樂風格的集合體,Bossa Nova,Reggae,Techno,只要是有黑人Soul的感覺你都可以找到。

Y:在1990年代當Jazzanova開始的時候,德國的電子音樂圈是什么狀態(tài)?

D:在1995年的前后,德國完全是Rare Groove,一些DJ,Gilles Peterson,Michael Reinboth[9],我們每天在Delicious Doughnuts俱樂部放Funk,Soul,還有Drum & Bass。

Rare Groove對于整個俱樂部文化,1980年代Hip Hop文化和1990年代的電子音樂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Rare Groove呢?顧名思義,Rare Groove就是難找的、稀有的帶有節(jié)奏感的黑人音樂,它并非一種音樂類型,而是一種音樂概念,這個詞源于1980年代英國倫敦著名的地下電臺Kiss FM的DJ——Norman Jay所主持的一個叫做“Original Rare Groove Show”的節(jié)目,從而引發(fā)了“Rare Groove”運動,這是一個專門播放1960年代和1970年代黑人Soul和Funk,以及受到Soul和Funk影響的爵士樂的電臺節(jié)目,因為這些音樂在當時都是屬于很小范圍內,只有在黑人圈子里面流通的音樂,所以很多都是發(fā)行量很小的地下廠牌出版,更是沒有被主流媒體的白人電臺播放和介紹過,后來這個概念又被擴展到早期的巴西和牙買加以及非洲沒有被唱片工業(yè)污染的原始錄音制品,而在Norman Jay之前,這些音樂都是被大眾忽略,卻一直被極少數音樂愛好者推崇并給很多真正的音樂家?guī)碛绊懞挽`感,尤其是被有鑒賞力的DJ收藏并播放之后,引起了更多的共鳴,讓更多的人去二手唱片店尋寶,這些充滿原創(chuàng)力的唱片也成為了1990年代初期DJ們爭相采樣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素材,這些唱片由于沒有被大批量生產而稀少,也隨著被人們重視和發(fā)現以后水漲船高,在二手唱片店里成為價格不菲的“珍寶”。

[1] 柏林俱樂部,見本書第xxx頁介紹。

[2] Gilles Peterson,法國和瑞士混血兒,在英國發(fā)展的DJ、唱片收藏家和廠牌老板、英國BBC Radio 1的主持人。參見www.gillespetersonworldwide.com

[3] King Britt,美國DJ、音樂制作人。參見www.kingbritt.com

[4] Carl Craig,底特律Techno音樂制作人,被認為是底特律第二代Techno DJ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5] Boogie原本指藍調中的重復性的音符或隨機節(jié)奏,律動或小節(jié)。最初在鋼琴演奏中出現,后來被用于各種其他樂器,如吉他和雙貝司。

[6] White Label,指沒有通過正規(guī)唱片公司發(fā)行的地下出版物。

[7] View to the Future,德國電子音樂制作人Ulrich Schnauss做Drum & Bass音樂時用的藝名。

[8] Highfish,真名為Marcin Öz,電子音樂制作人。

[9] Michael Reinboth,德國電子音樂制作人及DJ,慕尼黑電子音樂廠牌Compost的老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