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倫:中國的儒家學說有些什么內(nèi)容?
施密特:首先是對和諧必要性的意識,而不是對抗的意識。用歐洲啟蒙主義的德語來說,就是要有妥協(xié)的意愿。另一個重要的原則是,相信人是可以教育的。還有一個要素是尊重等級制,這一點正好適用于當今中國的狀況。
許多中國人沒有意識到,等級制并非共產(chǎn)主義的發(fā)明,而是儒家的發(fā)明。馬克思主義里面實際上不講尊重等級制。如果說蘇聯(lián)共產(chǎn)主義里面有尊重等級制的話,其實那是用鞭子和沖鋒槍逼出來的臣民的馴服。當然,中國幾千年來也一直存在臣民馴服。
西倫:自從您對中國產(chǎn)生興趣以來,您曾對儒家學說做過深入研究。在您看來,這一有近2500年歷史的古老傳統(tǒng)的特殊強項是什么?
施密特:大約2100年以前,儒家學說被奉為治國之道。其核心是中央科舉制度,不過從宋朝開始,即公元960年前后,這一制度才具有約束力。它由許多可以攀登的等級組成,基本上不間斷地實行到20世紀初。時至今日,這種制度在大學入學統(tǒng)考中仍余韻不絕。在我看來,儒家學說的特殊強項在于:不論個人的社會出身,無條件地強調(diào)教育、培訓和考試,是行之有效的。這就是說,為了能入仕途當大官,不一定非出身于某個階級或某個階層不可。
西倫:過去在東德也是如此。
施密特:在儒學時代的中國,教育的內(nèi)容包括熟讀所有的古代著作和評述,這是不言而喻的。前東德的情況并不完全如此,因為人們除此以外還必須表白自己的信仰。在各個共產(chǎn)主義國家,人們必須至少要表明自己是個堅定的列寧主義者或馬克思主義者,這么做是為了能夠晉升,在毛澤東時代這種做法尤其明顯。但今天儒家學說重新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西倫:與此并行,道教和法家學說也在發(fā)展。這三種學說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那是一個各國邊界頻頻改動,國君紛紛更迭的亂世。由此產(chǎn)生了要求凝聚的愿望,這又推動了這些學說的碰撞。道教的特點是回歸自然,法家思考建立能支撐社會的體制,儒家則研究人的自我道德化。
施密特:重要的是,儒家學說是一種基于理性而非宗教的、內(nèi)容廣博的倫理。在這個意義上,儒家學說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