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fā)。
洛陽城南,坐落著陸渾山。春秋時期,秦、晉滅陜西境內(nèi)的陸渾戎族,把陸渾族人遷徙到河南洛陽附近,陸渾山就此成為華夷交雜的聚居區(qū)。由于王化未開,民風(fēng)淳樸而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在這樣一座好山里,居住著一位有經(jīng)天緯地之能的隱士。
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胡昭也曾是個少年奇才,學(xué)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也許目睹了太多的荒唐,也許親歷了太多的慘劇,胡昭獨自深味著這濃黑的悲涼,他只覺得他所在的并非人間。與積極入世的司馬懿不同,胡昭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隱逸。
世人皆走陽關(guān)道,我偏要過獨木橋。誰的去路好,唯有天知道。
胡昭先在冀州隱居,當(dāng)時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慕名而來,請胡昭出山。胡昭不想成為廟堂之上的祭品,惟愿自由地在泥涂中打滾。他連忙跑回家鄉(xiāng)潁川,躲避袁紹的騷擾。
是金子總會吸引淘金者,第二位大淘金者曹操慕名而來。曹操以他一貫的強硬風(fēng)格,用行政命令強制胡昭出山。
胡昭答應(yīng)一見曹操。
胡昭分明一介布衣,他的來訪卻讓曹操感到仿佛是種恩賜。兩人相對而坐,這是權(quán)勢與風(fēng)骨的較量,國家強制與個人自由的對峙。
胡昭開門見山:“我胡某不過是一介野生,不堪軍國之用,請放我回去。”
這明明是第歐根尼面對權(quán)勢滔天的亞歷山大時,不屑地麻煩亞歷山大“請別擋住我的陽光”的口氣。
曹操有成人之美的雅量,慨嘆:“人各有志,義不相屈。”這是對另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尊重,這種尊重來自曹操,天底下最有資格表達這種尊重的人。
國家的力量,終于也有無法干涉的領(lǐng)域。
胡昭第三次搬家。這次,他索性搬進陸渾山里,過起了“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藥行”的隱居生活。相比起袁紹、曹操,還是陸渾山里未開化的山民更貼近人性的本真。
胡昭結(jié)廬在人境,躬耕樂道,以經(jīng)籍自娛,平時練練書法,與閑云野鶴為伴。胡昭的書法是一絕,在漢末三國是殿堂級書法大師。他擅長行草,所書作品為當(dāng)時士大夫爭相臨摹,連平時練字扔進字紙簍的只言片字都可以賣個好價錢,史稱“尺牘之跡,動見???rdquo;。
風(fēng)往北吹。胡昭隱居在陸渾山的消息,傳到司馬懿的耳中。司馬懿難捺結(jié)識這位世外高人的少年心性,登門拜訪。
相見之下,格外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