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此話者,乃是楊俊,河內(nèi)人,與司馬懿是同郡的老鄉(xiāng)。此公以眼毒著稱,看人不走眼。這天,楊俊看到十六歲的少年司馬懿,覺得此子不同尋常,于是稱贊道:“此非常之人也!”(《三國志·楊俊傳》)
眼毒不毒?
有人會說:毒個屁,司馬懿當然是非常之人了,天生臥龍諸葛亮都斗他不過,他可是將來要開創(chuàng)大晉王朝的宣皇帝、真命天子他爺爺??!
這個思路不對。
我們讀史,常看到有些大牛人,小時候并沒有什么事跡,但后來做出了大成績,史家就追認說他從小如何如何了得。這叫“后見之明”,別稱馬后炮、事后諸葛亮,不是歷史的思維方式。
歷史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按照英國一位著名歷史學家柯林武德先生的觀點,要學會使用“移情”的思考方式,將過去的事情在你的心靈中重演。說白了,就是角色代入:假如你是司馬懿十六歲時的同時代人,你可以把司馬懿想象成你的鄰家小弟,那么請你判斷,隔壁司馬家的老大司馬朗和老二司馬懿,誰更有出息?
一個是少年神童,大亦了了;一個是終日讀書,悶聲不響。一個年紀輕輕,見識已經(jīng)超越本地豪強李邵,跟全國名人董卓對過話,多次保全宗族性命,前途未可限量啊!另一個……反正除了個子大沒別的優(yōu)點,據(jù)說前些天還差點兒被同學給弄死了。
誰是非常之人?
如果你給出答案是司馬朗,恭喜你,你已經(jīng)學會歷史的思維方式了。
如果你給出答案仍然是司馬懿,恭喜你,你也是非常之人。
好吧,其實以上所說只是歷史的思維方式的第一重境界;而楊俊所持的,乃是第二重境界:見微知著。
《易經(jīng)·坤卦》云:履霜堅冰至——踩著霜,就應該想到堅硬的冰快凍起來了。怎么知道的?憑過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達到一定的火候,就可以洞察極其幾微的征兆。
楊俊憑借的正是這樣一門工夫。這門工夫在漢末有專門的名號,叫做“品藻”、“品題”、“品鑒”、“品評”或“人倫”。這門工夫來源于一項制度和一次事件。
制度叫做“察舉制”,是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薦精英人才。當時還沒有后世的公務員考試制度,這就非??简灥胤焦賳T的眼力了,從而逼出了這門工夫。
事件就是前面講的“黨錮之禍”,簡單來講是士大夫聯(lián)合起來反對宦官及其爪牙,從而形成了“清流”和“濁流”的區(qū)別。如何鑒別并褒揚清流、貶抑濁流,也就成了一項風氣,這風氣叫“清議”,是漢末清流對抗?jié)崃鞯妮浾摱窢帯?/p>
所以漢末看人特別準的人物很多,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水鏡先生司馬徽,再比如主持“月旦評”(每月初一集中品評人物的活動)的許劭。楊俊也是其中一位。
如果劉備聽到別人這樣的夸獎,也許會驚訝地問:“您也知道世間有我劉備這么一號人物嗎?”典型的渴望出名受寵若驚。
如果曹操,就算別人不夸獎他,他也要去逼迫那人夸獎他一番,然后大笑而去,典型的強橫譎詐一代雄主。
而司馬懿卻心頭一凜。
怎么理解這種心態(tài)?如果勾踐正在臥薪嘗膽,他最怕別人夸他有雄心壯志;如果豫讓正在隱姓埋名打算行刺,他最怕在鬧市之中被人認出說“豫讓君久仰久仰”;如果曹操在感嘆雞肋,他最怕被人揭穿欲罷不能的心事;如果劉備正在菜園子里種菜韜光養(yǎng)晦,他最怕被人指著鼻子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