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guān)于巴別塔(1)

再見巴別塔:當(dāng)中國遇上非洲 作者:常江 袁卿


在東非國家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接壤的廣袤地區(qū),生活著著名的馬賽人(Maasai)。馬賽人是半游牧民族,并因其獨特的傳統(tǒng)、服飾和生活方式而為非洲大陸之外的世界熟知。他們原本生活在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北岸的尼羅河谷地,從15世紀(jì)開始陸續(xù)南遷至東非大裂谷。由于馬賽人驍勇善戰(zhàn),因此所到之處原有的土著居民往往為其強行驅(qū)逐。

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接壤處的廣袤草原,在肯尼亞一側(cè)被稱為“馬賽馬拉”(Maasai Mara),在坦桑尼亞一側(cè)則被稱為“塞倫蓋蒂”(Serengeti)。這一區(qū)域,如今是全球最為著名的野生動物棲居地,約有70余種大型哺乳動物和500余種獨特的鳥類。每年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紀(jì)錄片導(dǎo)演、動物攝影師和游客都會聚集于此,觀賞極為壯觀的動物大遷徙——約有75萬匹斑馬和120萬匹角馬從塞倫蓋蒂奔跑至水草更為豐美的馬賽馬拉。

如其他或自愿、或被迫從傳統(tǒng)跨入現(xiàn)代的游牧民族一樣,不少馬賽人脫離了傳統(tǒng)的部族生活,加入了收入更為豐厚的旅游業(yè)。對他們來說,這個過程既愉悅,又多少有些無奈。

我們于2012年8月初赴馬賽馬拉拍攝動物大遷徙,聘請了一位自稱安東尼(Anthony)的馬賽人向?qū)?。他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本名?!罢f了你們也記不住?!彼卣f。安東尼生于馬賽馬拉,按照民族傳統(tǒng)成長,并未接受過肯尼亞現(xiàn)代教育系統(tǒng)的哺育??扇缃瘢苤v一口流利的英語,以及不太熟練的法語、德語,甚至幾句中文。大約10年前,剛剛度過成人禮的他在一個極偶然的機會下認(rèn)識了一個來自德國的名叫莫妮卡·布朗(Monika Braun)的中年女人。如不少厭倦歐洲都會生活的浪漫主義者一樣,她愛上了馬賽馬拉,決定在這里開一家專為旅游者提供膳宿的旅館,而安東尼最終成了她的合作者。他們的旅館開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最中央的區(qū)域,除莫妮卡之外,雇員全為馬賽人。

除了兒時依傳統(tǒng)刺留的巨大耳洞外,我們已經(jīng)很難從安東尼身上看到馬賽人的痕跡。帶我們外出追逐動物的時候,他會穿上馬賽人獨具特色的猩紅色披肩(馬賽人稱其為shúkà),但下身通常是肥大的沙灘短褲和時髦的涼拖。多配偶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以及割禮等諸多為現(xiàn)代文明所批判的傳統(tǒng)文化習(xí)俗,依然在絕大多數(shù)馬賽人部落里一絲不茍地執(zhí)行著。“割禮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安東尼對我們說,“整個過程不用任何麻藥,非常痛,但接受割禮的男孩必須始終保持沉默,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音,否則就會被認(rèn)為缺乏男性氣概而令部落蒙羞。”而割禮完成后,男孩往往要靜養(yǎng)3-4個月的時間,不少人因傷口感染而喪命。

“這些與現(xiàn)代世界格格不入的傳統(tǒng)習(xí)俗,不會對你構(gòu)成困擾嗎?”我們問長期旅居于此的德國女士莫妮卡·布朗。她的回答耐人尋味:“30年前我是個嬉皮士,在大街上游行、抗議、絕食,反對蘇聯(lián),反對美國,反對一切讓我看不順眼的東西。但是,來到馬賽馬拉,了解了馬賽人的文化之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這個人,其實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事實上,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彼噶酥嘎灭^門外無垠的金色草原,反問我們:“在上帝創(chuàng)造的這樣偉大的地方,難道你還會對這個世界有任何怨氣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