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俞伯牙和鐘子期

明朝一哥王陽明 作者:呂崢


明朝中期這種情況就蔚然成風,口誦仁義道德而行楊朱利己之實的人渣敗類如過江之鯽,數(shù)不勝數(shù)。這幫人往往還瞞天過海,身居高位,把持朝政,禍國殃民。一時間效尤者眾,紀綱頹墜,士風敗壞。

俗話說得好,時勢造英雄。就在大伙被惡心得快受不了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人,一個對陽明心學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人。此人手舉一本《象山全集》,斜刺里殺將出來,向大家推薦已經(jīng)被忽視了很久的陸九淵。這個人就是陳白沙。

陳白沙早年從學吳與弼,學了半年覺得沒什么新意就走了,自個兒回家閉門讀書。讀累了就自己動手修了個春陽臺,天天坐在里面思考問題,足不出戶好幾年。

陳白沙最初也和大多數(shù)乖孩子一樣,遵從朱圣人的教誨,到處格物,結(jié)果一無所得,總覺得心與理不能融會貫通,便逐漸轉(zhuǎn)變到從心中自求的方向上來,最后得出“道也者,自我得之”的感悟。

陳白沙是明代由朱轉(zhuǎn)陸的第一人,可謂心學運動的先驅(qū)。他秉承陸九淵的“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提出“天地我立,萬化我出”的心本論,“靜中養(yǎng)出端倪”的功夫論,確立了自己的心學立場。

仔細梳理一下心學的發(fā)展脈絡不難發(fā)現(xiàn),陸九淵最早把人的主觀精神“心”作為本源,用以反對朱熹將心與理一分為二的理學,革除士人只重誦讀古書而忽視主觀精神修煉的流弊。

他以“辨志”“求放心”為其思想體系的出發(fā)點。辨志,也被稱為“霹靂手段”:一事當前,審查自己的態(tài)度是否大公無私,是否趨義舍利,把人從現(xiàn)實的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等奪人心志的境遇中超脫出來,用本心決定方向、做出判斷。正所謂“先立乎大者”,先弄明白了做人的根本道理,學會了怎么做人才可能無往而不利。

然后是陳白沙。小陳的確是明朝第一個轉(zhuǎn)彎的人,而且是180度的大轉(zhuǎn)彎,直接轉(zhuǎn)到道家、佛家那兒去了。事實上陳白沙思想的轉(zhuǎn)變并非孤立現(xiàn)象,而是一種時代潮流、歷史趨勢。明代前期的士人思想可以于謙之死為分界線,于謙的遭遇直接導致了一種信仰的崩塌和對朱熹那套理論的懷疑,伴隨著這種絕望,陳白沙的思想應運而生。

由于黃宗羲的評價“有明儒者樹立成圣的理想,尋找成圣的方法,至陳白沙始明,至王陽明始大”,后世便將陳白沙歸為心學一脈。

其實,他更傾向于佛老。

陳白沙很少發(fā)表學術論文,常常借詩明志。他的詩只有一種題材—山水田園詩;他的詩最喜歡贊美一個人—陶淵明;他的詩都有同一個主題—反映官場是桎梏人的牢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由于過于風格化,以至他的學生湛若水都深受其影響,乃至小湛參加完會試后,考官楊廷和拿著他的卷子笑著對其他人說:“這個卷子肯定是陳白沙的學生做的?!辈痖_糊名處一看,果然如此。

(★pic15-陶淵明.tif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為中國古代著名的隱士和文學家。)

湛若水,廣東增城人,從學于陳白沙。小湛原本不想?yún)⒓涌婆e,因母命難違,才入了南京國子監(jiān)。弘治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當庶吉士。當時王陽明剛在山東主持完鄉(xiāng)試,被授予兵部武選司主事,結(jié)識了湛若水。兩人一見如故,大相契悅,一起講求身心之學。

陽明對湛若水的評價是:守仁立世三十年,未見此人。湛若水對王陽明的評價是:若水泛觀于四方,未見此人。

倆人認為已經(jīng)八股化了的理學,是為今之大患,“言益詳,道益晦;析理益精,學益支離”。因此,他們的共同目標是從理學中突圍出來,倡明真真正正的圣學,最終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就在王陽明、湛若水往來于兵部和翰林院,相互討論,出入孔孟,游弋佛老,沉醉于精神盛宴的同時,一場巨大的風暴即將到來。

(ZGGJCTJJ-484鑒湖秋色.tif)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