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的復仇——一曲業(yè)余者的贊歌
一
1889 年, 已近中年的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在都靈大街上失去了理智。當時的他窘迫難耐,疾病纏身,如若有照片為證的話,那么畫面中的尼采正抱住一匹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仰天哭嚎,他那濃密的大胡子上沾滿了眼淚與鼻涕,這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有深邃的思想,卻逃不過視覺形象的破落。尼采曾自詡為太陽,他的確像太陽一樣成為現(xiàn)代哲學一座不可忽視的豐碑——一個真實的人類偶像,因挑戰(zhàn)神性的權威而展現(xiàn)出了人類思想美的極致,但他最終卻用自己坎坷的人生境遇和瘋癲的形象告訴人們:哪怕太陽也會走向黃昏,成為“美”的對立面。
在他的《偶像的黃昏》一文中,尼采感嘆:
在美這件事情上,人以自己為完美的標準…… 在這件事情上人崇拜自己…… 根本說來,人以事物為鑒,凡反映他形象的東西,都是美的…… 丑是敗壞的象征和征候…… 一切暗示精疲力竭、沉重、衰老、倦怠、任何缺乏自由的表現(xiàn),如抽搐或者癱瘓,尤其尸體腐化的氣味、顏色、形態(tài)…… 凡此都激起同樣一個反映,就是“丑”這種價值判斷。人討厭什么?毫無疑問,他討厭自己這個典型走向黃昏。
尼采生前曾多次對19 世紀中期日漸新興的大眾文化提出過挑釁,在尼采口中,大眾群體丑陋不堪,他甚至曾殘忍地在自己的著作里描述如何用非人道的方式凈化那些“沒有頭腦”的人們:
絕大多數(shù)人沒有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是高級人士的不幸……因為保護病殘者,讓歐洲的人種不純……要想養(yǎng)育最優(yōu)秀的人種,必須滅絕數(shù)百萬失敗者……
這個一生追求美的男人,用一種精英式的挑剔與刻薄同大眾為敵,卻在彌留之際遭受了他所鄙夷的攝影術的復仇。尼采怎么也沒料到,在漢斯·奧爾德(Hans Olde)1899 年為他所拍攝的照片中,展現(xiàn)了一個已盡黃昏的形象:尼采癱軟在椅子上,四肢無力地躲在一塊舊毯子里,干枯的手微微抬起,似乎正喃喃自語。病痛和死亡都在威脅著這位昔日的英雄。攝影這個大眾文化的代表媒介,用這樣一種殘酷的方式讓尼采成為了他所倡導的美學的反面,無情地宣判了他的悲劇。
次年,尼采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