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撤還是西撤?
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撤退以及撤退到哪里去?眼前的情況:東翼全線崩潰,西線英緬軍的防線又垮,中線的調(diào)度陷入挖東墻補西墻的混亂狀態(tài)。最初,盟軍高級將領緊急會商后決定,英軍從曼德勒跨越欽敦江循西路撤到印度,遠征軍從曼德勒往北經(jīng)密支那回國。這是因為杜聿明接到蔣介石的電諭,要遠征軍向密支那轉(zhuǎn)進,撤回國門內(nèi)。杜也相信部隊若撤到印度,就會變成受人歧視的難民。
然而,形勢變化卻是快得超乎意料。日軍五十六師團很快就奪取了臘戍,駐臘戍的遠征軍參謀團和后勤單位在六十六軍直屬部隊的掩護下,倉皇撤出。蔣介石還從重慶發(fā)出指揮他們防守臘戍的電報,只是電臺已經(jīng)撤走了。日軍接著攻占密支那,截斷了第五軍回國的路線。
情況急轉(zhuǎn)直下,此時抵達印道的遠征軍長官部舉行會議,會上史迪威、羅卓英決定,應改道西撤入印才是正途,但統(tǒng)率部隊的杜聿明仍堅持撤回國內(nèi),出現(xiàn)了路線之爭。
孫師長曾建議,杜軍長應運用他能掌握的四個師兵力,反守為攻,強擊敵陣,奪回密支那、八莫,然后以邊打邊退的辦法,沿中緬路回國。但杜置之不理,仍決定繼續(xù)率部北進,也堅持新三十八師必須與第五軍同進退。結(jié)果,日軍五十五師團在后追擊,同時派飛機沿途轟炸。
擔負掩護第五軍撤退任務的新三十八師,由一一三團任前衛(wèi),一一二團任后衛(wèi),前衛(wèi)部隊靠徒步行軍,第五軍主力則由卡車運送。孫師長曾請求軍部分出一部分車輛供新三十八師運載兵員做迅速部署亦不可得。前衛(wèi)部隊在杰沙與日軍激戰(zhàn),與師主力失去聯(lián)絡。后衛(wèi)部隊在溫佐受到日軍圍困。本來日軍以為,師主力已與擔任后衛(wèi)的一一二團脫離甚遠,受到圍困的部隊必定無法解圍,成為甕中之鱉。
沒想到一支部隊在孫立人率領下,突然從印道回師馳援,令日軍措手不及。形勢立刻變成反包圍,日軍夾在中間,受到兩支部隊的內(nèi)外夾擊,在傷亡慘重之下潰退。奇襲給受困的后衛(wèi)部隊解了圍。至此,孫將軍與師部參謀研判,當初掩護第五軍北撤的任務已告一段落,殿后的新三十八師,糧食彈藥得不到補充,部隊處境危險。若要穿越野人山進入云南國境,在缺少糧食補給的情況下,必會陷入絕境。從地理常識來判斷,史迪威的決定是正確的,遂決定改道西撤印度。
對蔣介石來說,第五軍是他的嫡系部隊,他不希望第五軍撤到印度,不僅關乎顏面問題,而且也是要嫡系部隊回到他身邊。但這一來卻犯了一個重大的戰(zhàn)略錯誤。以部隊當時的位置,距離印度邊境只有三百多里,離中緬邊界卻有千里遠,而且雨季就要到來,在不熟悉熱帶叢林的情況下,要部隊跨越野人山回國,等于把部隊送進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