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科洛弗怪物襲擊時,你在哪里?”(4)

后9·11時代的恐怖片 作者:阿維娃·布瑞夫 山姆·J.米勒


這種類比手段在電影的宣傳中也得到了強調。制片人 J. J.艾布拉姆斯稱拍攝該片的目的是:“我們活在一個大恐慌的時代。觀看一部講述恐怖的龐然大物襲擊我們的城市的電影,則會讓觀眾通過一種安全的、娛樂的過程去體驗恐怖?!钡牵瑢ⅰ犊坡甯n案》看作是增強觀眾的恐怖免疫力,這一說法不免有些荒唐。艾布拉姆斯在這番話中所用的詞匯——比如“過程”和“體驗”等都是心理學的術語,這賦予了該片一種治愈的效果。雖然有很多影評人都認為恐怖電影有一種宣泄情緒的創(chuàng)造性價值,但是這種說法其實忽略了恐怖電影的不安分的潛在能量。影評家如史蒂文·沙威羅、卡羅爾·科洛弗和琳達·威廉姆斯都給出了更接近恐怖電影精神的意見。與朱迪思·哈伯斯塔姆一樣,他們都認為恐怖電影的快感“存在于屈辱、迷惘、厭惡、恐懼以及暴力之中”。沙威羅提醒我們“任何恐怖電影的愛好者都知道,恐懼本身就是一針興奮劑和一種強有力的刺激”。

盡管影片《科洛弗檔案》最初模仿了 9·11時的恐怖場景,但是精神排毒并非是該片的終極目標。其實,這只是電影營造出的一種氛圍。派拉蒙影業(yè)公司曾經(jīng)舉辦過一場比賽,邀請觀眾用短片來回答一個問題“當科洛弗怪物襲擊的時候,你在哪里?”這個問題模仿了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后的流行問話,這也是 9·11之后最常被問起的問題。顯然,《科洛弗檔案》希望通過這種手段,將這部怪獸電影與這兩個歷史創(chuàng)傷相提并論。這就凸顯了這部電影的真實目的:將苦大仇深的創(chuàng)傷變成了游戲。影片《科洛弗檔案》推翻了“9·11不可表現(xiàn)”的定論,它事無巨細地營造災難場景,但是在那些用力過度的場景中,它完全顛覆了9·11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同時它也舍棄了創(chuàng)傷所需要的心理深度。影片《科洛弗檔案》一本正經(jīng)地模仿了主流的表現(xiàn)方法,但這卻使得觀眾悲傷不起來;整部影片因戲謔而脫離了傷痕敘述,電影完全脫離了表現(xiàn)9·11的主流方式。這部電影在無意中向我們展示了主流電影一貫的表現(xiàn)手法——黑屏畫面和英雄主義,以及這些是如何偏離災難所帶來的真實創(chuàng)傷的。這些主流電影對現(xiàn)實中數(shù)以千計的遇難者們的表現(xiàn)手法,同樣適用于呈現(xiàn)一個復活的“哥斯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