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蒸汽動力與陸海權興衰(2)

李鴻章時代 作者:王鼎杰


1858年,也就是大清國的咸豐八年,《天津條約》草簽之年。法國海軍鑒于英國海軍也已開始普遍裝備空心彈,遂在其新戰(zhàn)艦“光榮”號上裝備了110—120毫米不等的防護裝甲,該艦遂成為世界上的第一艘鐵甲戰(zhàn)艦。雖然英法兩國此前剛聯手在克里米亞教訓了俄羅斯,此刻又聯手割取大清國這塊肥肉。但全球利益的潛在沖突,注定了皇家海軍不會漠然置之。結果就是1859年,英國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使用鐵質艦體的鐵甲艦“勇士”號。該艦的排水量驚人,達到了9358噸(要知道,特拉法爾加海戰(zhàn)中,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也不過3556噸),采用“蒸汽—風帆”雙動力配置,裝有10門100磅火炮,4門70磅炮,26門68磅炮,并在457毫米的柚木襯底上加裝了114毫米的熟鐵裝甲。

而蒸汽動力在軍艦上的應用與改良,則使得戰(zhàn)艦可以使用更大、更多的噸位用于加強防御。從而保障了裝甲化的持續(xù)發(fā)展。

這種新思維迅猛地沖擊著歐美各國海軍。如果說最初的沖擊只是思維性的,“木艦”派的反對之聲還屢有回潮。那么到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之時,已沒有人再置疑鐵甲艦的作用。因為實戰(zhàn)業(yè)已證明,在鐵甲艦面前,一切木制戰(zhàn)船都是不堪一擊的。而蒸汽動力與鐵甲的結合,不僅使得裝甲化的浪潮迅猛前進,而且形成了全新概念的軍艦,把傳統的木質風帆戰(zhàn)艦及其相關的經驗、戰(zhàn)法全部甩進了歷史的博物館。

從此,西洋列強的海洋軍備競賽,開始進入一片全新的海域。在這片海域里,王者只屬于下列三者的最佳組合:盡可能厚的精甲,盡可能大的利炮,盡可能強的動力。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講,也只有在這片海域里,你才能領略到真正意義上的“堅船利炮”。也就無怪乎史家要將這個時代稱為:鐵甲時代(theeraoftheironclad)。

這意味著什么呢?

從財政上講,這意味著維系一支艦隊的成本空前提高。

從戰(zhàn)略上講,英國的地緣安全系數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在風帆戰(zhàn)艦時代,集結一支入侵艦隊的速度慢得驚人,所以英國海軍有充分的安全預警時間。又由于動力上的缺陷,所以入侵軍在橫跨英吉利海峽時,作戰(zhàn)的季節(jié)性非常強,難以出奇制勝。但是,蒸汽動力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海戰(zhàn)與運輸的時空概念。這就意味著,英國必須:

一、加大保護低地國家海岸線的力度,也就是要加大介入歐洲事務的力度;

二、要比以往更持續(xù)更努力地維系海上優(yōu)勢,這就使之身不由己地卷入大國間的海洋軍備競賽,加大了財政負擔。

不僅如此,但凡驟變性的技術變革總是有助于后發(fā)者,因為對于一個連木質風帆艦隊都沒有的國家,把錢花在組建木質風帆艦隊還是鐵甲艦隊上是相同的,只要這個后發(fā)國家有足夠的預見性眼光,不被夕陽產業(yè)纏住手腳,則技術發(fā)生根本性變革的時代,也就是后發(fā)國家迅速趕超先發(fā)國家的最佳時段。這就是為什么德國這樣一個大陸國家的海軍,卻能在短短十幾年內對大英帝國構成嚴重威脅的根源所在。

但是,對大英帝國而言,最大的威脅尚不在此,而在于蒸汽力的另一種形式的運用,那就是蒸汽機與陸權的結合——鐵路與火車的產生及其戰(zhàn)略性運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