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里無名無姓的道路密如蛛網(wǎng),多如牛毛,要找出一條確切的道路橫穿西部,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另一個符號倒不那么令人迷惑。這個標志出現(xiàn)在東北部的海濱城市山海關(guān),自東向西橫貫河北省,一路穿越山西省、陜西省,以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即便進入滿地黃沙的寧夏和甘肅,這個標志也十分清晰,仿佛是利落地插入天河的飄帶?!吨袊貓D》里面,很容易理解的就是這一部分: 甚至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能認出,那就是長城。在我的童年時期,無論何時,只要我看見中國的地圖,就會默念: 沿著這道城墻,穿越整個國家,多么神奇啊!
有一段時間,中國人甚至做過這樣的考慮: 把長城改造成一條公路。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注意到,汽車正在改變著美國的地理格局。一些在美國受過教育的城市設(shè)計者們,支持各個城市把原來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墻拆掉,并把拆下來的材料用于修建適合于汽車行駛的環(huán)城公路。到1931年,先后有二十多個城市采用了這樣的策略,其中就有南方的廣州市,他們拆掉的建筑物具有八百年以上的歷史。不可避免的是,現(xiàn)代人把注意力投向了長城。1923年,上海的《申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長城筑路之廢物利用”,其作者雷勝(音譯)對政府剛提出的一項使類似建筑物現(xiàn)代化的議案表示支持。在雷勝看來,這種做法是“一次難得的良機”。他寫道:“長城起自山海關(guān),終于玉門關(guān),蜿蜒數(shù)千里,且為直線。改造成馬路后,它將連接北京、山西、陜西,以及甘肅各地,使經(jīng)商更易……”這項議案喧鬧一時——1931年,頗具影響力的《學生雜志》都對它表示了支持。其中一篇文章寫道,有了取自長城的磚石,“所需資金甚少,可以達到填補交通設(shè)施之大不足,自東向西,由沿海至內(nèi)地……”
沒有人對這項計劃采取過行動,無疑是因為長城穿越的地區(qū)太偏遠太貧瘠??墒?,七十年之后,這條線路引起了我這個駕駛員的好奇。自東向西,由沿海至內(nèi)地——我一直向往著,在中國進行一次這樣的陸路之旅。在我的《中國汽車司機地圖冊》里,這個標志是一條條平行線,時不時地被細小的道路——通常是細如毛細血管的那一類——攔腰切斷。在有些地方,這樣的小路沿著廢墟延綿數(shù)公里。帶有垛口的標志仍舊喚起我兒時同樣的反應: 沿著這道城墻,穿越整個國家,多么神奇啊!順著這道城墻,我可以穿過中國的一個個小鎮(zhèn),一路走到青藏高原的邊上。一旦有了這個想法,我就不會動搖,盡管朋友們警告我,不要單獨長距離地開車。不過,這其實也在考試題中出現(xiàn)過:
347題如果別的駕駛員對你進行善意的提醒,你應該:
A) 胸襟開闊地仔細聽取。
B) 毫不聽取。
C) 聽取,但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