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一些。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
我有一個在北京做幼教項目的朋友,經(jīng)常要趕早到全國許多城市跑業(yè)務。這天一大早,我習慣性地開始刷微信朋友圈,果然他早早地就發(fā)了一條狀態(tài)。
然后,我看到了這么一段文字:
上氣不接下氣地趕上最早的一班列車,后背全濕透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一位年過八旬的老大爺已經(jīng)坐在那里。
“大爺,您不是這個座位的票吧?”
“嗯,走得急,買的站票。趕上哪個就坐哪個吧?!?/p>
“大爺,您到哪兒下車???”
“沒多遠,石家莊。運氣不錯,車都快開了,這個位上還沒人?!?/p>
我欲言又止,默默地離開,就讓大爺安心地坐著吧。
人性中蘊藏著這樣柔軟而有力量的情愫——善良,可以讓彼此缺乏信任的陌生人放下心中的戒備。正如羅佐夫所說的那樣:“感人肺腑的人類善良的暖流,能醫(yī)治心靈和肉體的創(chuàng)傷。”
善良是一種良知、一種本性,它立足于道德之上。
然而,我也不止一次見到過另一些場景。比如,老師給學生的評語是“他很善良”,沒有想到,孩子的家長很是不以為意地回應說:“現(xiàn)在這個社會里,善良有什么用???最沒本事的人才善良呢!”
我想說,不是善良不好,是我們今天對善良的方式不對,以至于有一段時間,微信朋友圈被愛默生的名言——“你的善良,必須有點兒鋒芒,否則就等于零”刷屏的時候,一下子就戳中了那么多人隱秘的痛點。
我認識一家人。他們從不會跟人起正面沖突與爭執(zhí),也從不輕易開口找人幫忙,卻習慣于幫助他人。他們把“我理解,我懂”當作口頭禪,對他人的要求從不拒絕,結(jié)果往往是慣縱了他人,為難了自己。
所以,我對“善良必須有點兒鋒芒”的理解是,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一些。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己。
我再說一個朋友的故事。
她在證券行業(yè)工作,人看起來很溫婉,可溫婉當中卻又藏著一股力量。她做事認真,為人處世也異常得體。
比如,遇到同事向她尋求幫助,她會先了解具體情況,然后說:“我很想幫你,但我覺得要是我現(xiàn)在就幫你做了,真的是害你。這些事兒都是你必須要學的。所以,你可以自己處理,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她說這些話的時候,態(tài)度誠懇,語氣也十分真誠,同事聽后絕不會怪怨她,反而事后很感激她。
遇到有人向她借錢,一般情況下,她在不了解對方意圖之前,會不緊不慢地說:“這樣啊,容我先回家和家人商量一下,好嗎?”
等了解了具體情況之后,如果對方是想搞投資,她會回絕:“抱歉,我對你做的投資實在不懂,我能拿出的這點兒錢,也實在起不到太大作用。并且,我們家里的情況你也知道,有老有小,必須要留儲備金,沒有余力幫你太多。我相信你也會理解的。”一般對方都不會再糾纏,也不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如果對方真的是遇到急事了,她會答應借錢。而且,她還會事先就跟對方講好還款的期限和方式。她認為這樣對自己包括對別人都是負責的做法。比如,我知道,她當初借錢給她在墨爾本的妹妹買車的時候,也是先幫妹妹做好了一個還款規(guī)劃,告訴她什么時候應該換新工作,然后什么時間開始存錢,再在什么時間開始還錢。她認為這樣,既幫到了妹妹,也是在促進妹妹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