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后者要比前者難得多。
有本書叫《自私的基因》,里面通過生物學的解釋(這本書算不算生物學?我也不太肯定),探討善良是什么,正義是什么,道德是什么的問題。我就不掉書袋了,反正我也沒看懂。按照我的理解,自私雖然是推動優(yōu)勝劣汰的一種心理動機,然而,善良也并非一種不適宜生存的屬性,它具有一種大愛的智慧。
有時候,一個人有善心善行,不表示他已經領悟了善良背后的真諦。因為,他可能是因為受道德教育、宗教、家庭的影響,或者說是為了追求社會的認同,所以愿意行善??傊?,最終所有因素綜合形成的結果就是他做了好事,心里好過些。
我覺得這叫“良知”。不是每個人都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大部分人心中,都有一些不需要求證就相信的結論。這些結論的名字叫“信念”。
那么,一個人為了自己心里好過而做些善事,是自私嗎?當然不是——為了自己心里好過而做不善的事情,才叫自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叭酥?,性本善。”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意、向善之美;與人交往,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唯一的權利是法律;對個人而言,唯一的權利是善良。
這話很對,不過,有的善良,卻是一把雙刃劍。有一種善良叫“低智商的善良”,你付出了,犧牲了,最后還成了一個壞人。這樣的善良,有時其實是一種傷害。
剛工作不久的姑娘王靜,開始時因為青春可愛、熱情大方,頗得幾個愛占小便宜的同事喜歡。那時,同事很喜歡來找她聊天,桌子上放的巧克力,招呼不打就拿著吃,三天兩頭地想法子攛掇著她請客吃飯,有的甚至直接要求她每天多帶一份早餐。對這一切,王靜都默默地忍著,反正人在職場,總有交際,總是要花銷的。后來,有同事見她好說話,又找她借了兩千塊錢。大概過了半年吧,同事還是沒有還的意思,而王靜住的地方房租漲了不少,于是她鼓起勇氣要求對方還錢。沒想到同事臉黑了:“我剛給家里寄了一筆錢,實在沒錢還你。下個月吧?!?/p>
王靜無可奈何地同意了。沒有過多久,那個借錢的同事就離職了,走時連個招呼都沒跟王靜打,之后,就再也沒有和她聯系過。從此,王靜開始學著不要“隨便善良”了,結果所謂的“朋友”就開始嘀咕說她小氣。
沒有誰不討厭占便宜的人,只是礙于面子,人家不好意思說罷了。斗米養(yǎng)恩,擔米養(yǎng)仇。一開始的過度慷慨,使得別人覺得從她那兒索要的一切都理所當然,而她的付出,在他們看來,也許就不是善良,而是愚蠢。